此外在夏季,她外公家里的荔枝成熟后,她爸妈也会去载来县城里卖。
外公家种了很多的荔枝,村里分配的山头都种了荔枝,但是做果农的,其实辛苦有时候是得不到应有回报的。
如果水果丰收,果商就会压价,便宜的时候一斤几毛钱收;如果年成不好,水果的价格能到一两块收购价,但是收成少,算下来也赚不到哪里去。
往年她外公的水果主要是卖给收购商,少部分自己骑着摩托到镇上去卖,但是卖也不是那么好卖,因为这附近都有种荔枝的,荔枝大量上市,像他外公这样卖的不在少数,摩托车载了两框荔枝,有时候一天都卖不完一筐。
现在她爸妈就帮着在便利店里卖,价格比市场上的要低,但是却比收购价高很多。
加上又是新鲜的水果,她妈会做生意,买多给送,会员日大促销等各种手段下来,荔枝卖得特别快,有的人看便宜又新鲜,觉得好,一买就是一箩筐,拿去送亲朋好友。
此外,因为采购货品,也是认识了不少人,她妈想着法子,把外公家的水果都给销了,免得贱价卖给收购的。
如此一来,倒是也让她外公家的收入增多了。
家里的各项事宜步入了正轨,陈梦瑶也迎来了自己的高三。
第132章 年代新征程012
提到高三, 所有人的第一印象似乎都是做不完的题目,刷不完的卷子,补不完的课……
好像那是历劫般的一年, 身处其中的学生,都是在熬。
熬过去了雨过天晴, 熬不过去黯然收场, 或是重振旗鼓再来一年。
一开始, 陈梦瑶以为她的高三也会是如此,但实际上,高三并没有旁人口中如洪水猛兽那般恐怖。
甚至可以说, 强度还不如高二。
也许这样说有失偏颇,但就陈梦瑶个人感受而言是如此。
高二的时候,他们不止要学习新知识,还要准备会考,那时候是真的感受到了兵荒马乱焦头烂额, 新的知识好像永远学不完,要复习的知识似乎也只多不减, 还有各种竞赛。
在最初的忙乱阶段, 陈梦瑶的体重下降到一回家就让她爸妈害怕的程度。
甚至她妈那么望女成凤,立志要让家里的小孩都上大学的人,见到她如此都让她不要太拼了, 考个普通的学校也好,别把自己累坏。
一放假回去, 就是各种补汤, 各种大鱼大肉, 还去买补品,让她带去学校喝。
而上了高三之后, 节奏反而慢了下来。
这种慢不是说学习的时间变少了,而是学习的内容。
比起高二,高三可以说是在查漏补缺,是复习整个高一高二的知识,虽然还是在补课,卷子还是更多,但陈梦瑶真的觉得会比较轻松。
当然有这种感觉,可能是因为她个人心态较好。
偶尔感觉到压力大或者累了,她还会写小说放松。
这样说可能有些奇怪,但换换脑子写写东西,确实是很快乐的事情。
她的第二本旅游随笔在交稿后三个月内出版了。
有第一本的热度和名气加成,首印十万册很快卖掉,并且也开始加印。
论起销量和热度,她的旅游随笔是排在第一位的。
而且她的明信片,书签,海报,笔记本等周边卖的很好。
很神奇,她的配图都是纪争渡拍的,但是读者就是更买账。
杂志社那边还给了纪争渡一笔摄影稿费。
靠着这两本书的热度和稿费,陈梦瑶很长一段时间都可以过得很滋润。
不过她还是喜欢写文章的。
高二的时候,在那种忙碌的阶段,她还跟学校的老师学了写古体诗。
平平仄仄平平仄,学词牌学押韵学典故,别人看来觉得难的,她学了只觉得很有意思,是一种放松。
就像别人在学习之余听音乐看电影一样的放松。
她偏爱与文字打交道。
在上了高三后,她的第一本短篇小说合集也终于够了篇数,可以拿出出版印刷了。
这本短篇合集里面收录了她过往发布在杂志上的小说,也新增了三篇新的故事。
出版社给她寄来了一堆的签名纸,要她签名。
签名听着是一件很有成就感的事情,但实际上,谁签谁直到,签多了,她不止手酸,连[郁格桑]三个字都要不认识了。
所以她对签名是很倦态的,一口气搞完上百张后就不管,等下次再来。
她的编辑在前面两本旅游随笔的时候已经知道她这个毛病,也不能压着她签,就会提前给她寄,一边印一边等她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