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胡的将来,可能就在这些孩子身上了。
那些老师仍然留在东胡,继续教年轻一代学习齐国的书。如果这样可以避免被齐人攻灭,可以让他们继续留在这片草原生活,东胡王并不在意后人换一种语言。
而就在东胡王殷殷叮嘱自己的孩子时,那些与他谈笑被他套话、往来东胡的行商也伸长了脖子期待他早点把质子送到临淄。
有的是期待官府到时能兑现承诺,把他们的茶叶与羊毛份额再提升那么一点,真的只要一点就好。
有的则更是本职工作,就等着瓜熟蒂落好结算奖赏呢。
已经不从事这项工作,当了郡守的陈平也收到了消息,微微一笑。那已经是过去的功绩了,未来他的功绩在这里,他的目标是相位。
第136章 登县(一)
秦婴被妻子吃力地扶到甲板上时, 脚步都是虚浮的。不过吹着海风,他浑噩的头脑清爽了一点,人也有了点力气, 自己站住了。
妻子不让他到船舷边, 怕他站不稳掉下去, 秦婴虚弱地笑着:“正是没气力才掉不下去, 你看我这样子,能翻过去掉进海吗?”
还是不行。都是第一次出海的人,妻子虽然侥幸不怎么晕船, 但对大海有一种本能的惧怕,秦婴也理解, 没有强求, 就在这块允许他们活动的甲板区域内盘腿席地而坐,安慰道:“我最近已经好多了,想来再有两天就和你一样适应了。”
王繁嗯了一声,控制着情绪,最后仍是轻声道:“你又何必非得吃这个苦头。如今孩子也抛下了, 你又在船上病成这样, 我……”
她到底没忍住, 用袖子拭去了泪。
秦婴拍了拍她,怅然一叹。该解释的都早已解释过, 只是妻子到底不乐意, 总觉得他们留下也没什么, 日子都已经平顺了。
是, 要过, 也确实过得。
齐王对他这个秦王,比始皇帝对六国之王要宽仁得多。始皇帝对六国之人尚算宽宏, 但六国之王便是主动归降的齐王建也是流放后任其饿死不管。
而他,看起来好似流放到辽东之地,但甚至让他留在满是秦人降卒的环境中,让他带着降卒们修路。
亦不是苦役,秦人降卒们过得很好,他过得也不错。
只是有件事让子婴很苦恼,尽管他与王离、章邯这些人都已经认命,甚至主动投入齐国了,但仍是有一些秦人始终固执,只以他为主,听他号令行事,不肯背主。
并不是说他们要谋反,而是他们不肯投向齐国。
如果子婴想重振大秦,这很好。可他已经没这个念想了,这就很麻烦了。
不知道什么时候,弄出点什么事来,全家都可能被牵连进去。但这些忠诚之士,他又不忍心斥责,或是报给齐国加以处置。
思来想去,听说了东州之事后,子婴便主动请缨,要来东州做事。他也不要做别的,这些年修路也算有心得了,就做这个。他还把名字改了,又以国为氏,以后他就不是嬴子婴,而是秦婴。
孩子留给王离照顾,他只与誓同生死不肯相离的妻子一起出海,脱离那个环境,让那些忠诚之士也能放下,从此过自己的生活。
大秦已经结束了,他不能重振大秦,但也不能让家族从此倾颓下去。以后他就要为他们嬴姓秦氏一族在齐国的立足而奋斗了。
就是……就是他也不知道,他居然晕船这么严重,几乎把命送了。幸好每船都有医师看护,及时给他补水用药,他这两天多少能吃进一点东西,晕眩的症状也好了一点。
不过他这时候已经都觉得自己是回不去了,再让他坐一趟船,他想死的心都有了。
但像现在这样稍稍好转一点的时候,秦婴也会觉得,这辈子能来一回海上,虽死亦不枉矣。他大父出巡至海边,甚至乘海船航行时,可曾见过眼前的景象,可曾有海鸟掠过天空,间或落在桅杆,歪着头向他们瞥来?
他正出神地看着上方那只鸟儿,忽地又有人上来,鸟儿也飞走了。一个年青人扶着一妇人从他们身边慢慢走过去,年青人低声说着:“婶婶何必逞强呢,兄长虽然入了军中,但你与阿姊住不是也好。阿姊产子,也正要婶婶照顾。”
那妇人虽然晕船晕得脸色苍白脚步虚浮,却显然是个强势的性格,闻言不悦道:“我有儿子,哪有跟女儿同住的道理。我本就要自己来,不曾唤你,你不想来,自去就是。”
原来是一对意见不一的亲戚,家里怕是还有争执。秦婴将目光移去,就见又一对夫妻说笑着从船舱出来。妻子已经起身并按了他一下,不让他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