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他「无往不利的直觉」的帮助下,他们可能遇见的坑被他完美跳过。
很快在四月初的时候,他的第一、二篇物理论文就完成了,内容是探寻碳纳米管内嵌不同种类壳聚糖形成过程当中,各种力学导致几何构型的变化。
两篇是不同类型的壳聚糖,但是可以说是一脉同源。
这篇论文可以说的上是有质量,不过也并不是多么轰动的文章,所以他打算投往国内的核心物理期刊试一试。
在调查了一番之后,宋问声决定投往《材料科学与技术学报》,这个期刊在国内外都小有名气,而且喜欢刊登题材新颖的文章,上面的栏目主要是:无机非金属材料、纳米材料或者是其他新材料等。
他浅浅的浏览了其中几篇文章,感觉自己这两篇文章也挺对这本期刊的风格的,修改了一下格式投了过去。
还有一件比较重要的事情,他申请了陈米他们一起进行毕业答辩,经过审核之后,他的学分已经修够,所以目前他需要将目前AD课题组里能出来的成果整理一下,写一篇论文,学院方面要送到外面盲审。
如果按照去年,现在这个时间点就应该准备答辩了,今年因为学校方面对论文管束更加严格了,不少人的论文被重新审查,所以本科生的答辩推迟到了五月初,而研究生的则是推迟到五月中旬。
所以宋问声还有大半个月的时间。
如果是别人肯定十分头疼,一篇论文都需要几个月的时间来修修改改,但是对于基本上靠文章吃饭的宋问声来说,这种事情驾轻就熟。
现在焦急的是实验室在赶进度。
因为这件事情,他甚至把他宿舍那张折叠床搬到了实验室隔壁的办公室,忙得脚不沾地。
紧赶慢赶,终于在节点之前,将文章敲出来了。
在这里,他不得不感谢李鑫雨和胡悦他们。
最近这一两年来,因为《著作权》的再次完善,其实毕业论文也是可以再次发表的,但是发表的话,也必须是整个论文完全属于学生个人才允许发表。
一旦有学生将自己的毕业论文再增添其他作者发表,会被视为学术不端的行为。
宋问声现在的毕业论文,是属于第一期成果,虽然他掌握全权,可是其中也少不了陈米和李鑫雨他们帮忙完成,按照正常流程发表论文的话,他们也是可以混上一作二作。
后面加入的博士师兄师姐们没有做过前期成果暂且不提。
在讨论过之后,李鑫雨他们是放弃了第一期成果的发表,宋问声是很感激的,尤其是陈米师兄,还打算继续读博,文章对他们来说真的很重要。
宋问声说什么以后也要把这人情还回去。
他相信这个研究继续下去,一定有可以上《nature》或者《Science》的成果。
……
《材料科学与技术学报》(JMST)的主编叫做陈大民,今天他如同往常一样,九点上班,打开后台,查看信息。
说来他也觉得搞笑,今年又到了毕业季,去年这个时候,也有不少学生急着稿子,今年反而没什么人。
难道期刊也有淡季的说法?
可今年JMST还要一月一期改成半月刊,增大发行量呢。
他看向那发送过来的几篇文章,第一篇,他看到了开头,眉头就狠狠的皱起,就像是吃到了什么难吃的食物,但还是坚持看了下去,看了两篇,他看不下去了,分类分给了自己手下的编辑。
多看了几篇,终于有一篇是对得上自己的胃口的。
在浏览完毕之后,他的眉目终于舒展开来,一种在大夏天吃到冰饮那种通体舒畅的感觉就来了。
整篇文章一气呵成,有理有据,严谨非常,内容新颖,视角少见,陈大民很喜欢这篇文章。
碳纳米材料现在研究的人不少,但是碳纳米管内嵌壳聚糖,纯净度这么高的,还是上回京大那边发的一篇文章,难道这是京大的?
他一看单位果然就是京大的,看作者名字,Wensheng-Song,他还有什么不明白的?
所以坊间传闻,宋问声见一行爱一行是真的?他要抛弃数学和化学,去搞物理了?
陈大民胡思乱想,目光却诚实的看向了下一篇。
下一篇文章换了一个材料,不过也是换汤不换药,但是这两篇论文都很有价值,陈大民也没有给下面的编辑,而是亲自联系审稿人。
宋问声才投了文章一个星期,就收到进度通知,已经告诉他在审稿人处审稿了,这效率也算是很高了。
他的背后靠在椅子上,刚忙里偷闲一段时间,许岱又电话过来了。
“喂什么事?”
“收到一份比较重要的邀请,丘赛邀请你去当评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