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柞蚕蚕茧都有他的拳头大,赵飞宇越看越觉得这个柞蚕很有培养价值,即使是粗放型管理,仅在收获的时候拿走蚕茧,也够他每年做个蚕丝被、蚕丝枕头之类的了。
更让他惊喜的是,在一条河岸边临水的下层土质里,他看到了与常见黑土不同的红色泥土。
他们这里的土不是泥炭土就是和东北类似的黑土,种地那叫一个营养丰富,肥料都能少施多少。但是土质疏松,粘度很差,经不起煅烧,别说烧陶了,连砖都烧不了。
这个红泥实在令赵飞宇眼前一亮。飞到溪水边,他就想把鞋子脱了,淘点红泥土上来。
“我去吧。”楚鹰拿起兔皮靴子又给赵飞宇穿了回去。趁机捏了两下后,他跳进河里就开始捞红泥。他的漂亮白鸟就应该一直干干净净、漂漂亮亮才对。
坐在河边石头上的赵飞宇,撑着下巴心想:别以为你跑得快,我就没感觉到你偷偷捏我的脚……
楚鹰掏上来的红土确实粘性很好,容易结块,甚至可以说有些过分瓷实了。
赵飞宇寻思着可以试着用来烧一烧陶。这个颜色的土只要温度合适,肯定是可以烧成陶的,就是质量嘛不太好说。
楚鹰在这里掏泥,赵飞宇就去拿了个箩筐来装泥,装了一筐红土回家。
因为只是实验,他也懒得做窖,准备直接就烧。
赵飞宇先把湿漉漉的粘土捏细腻,确定没有大的土块、树枝、树叶和石子,就放在壁炉边略微烘干以方便塑形。
楚鹰戳了戳开始变干的泥土问:“这样就能烧陶?”
“应该可以吧……”赵飞宇不太确定的说。
他在院子里找了一块大石头洗干净,从土灶里面抓了一把草木灰洒上去防止粘连,就就把粘土扔上去,邀请楚鹰一起来玩泥巴:“来来来,把这个泥巴捏成碗的样子……”
本来他想说薄厚均匀来着,但一想到他们这个土的质量如何还不清楚,又立马改口说:“一部分捏厚一些,一部分捏薄一些。”
楚鹰拉扯泥土的手一顿,问道:“什么算厚,什么算薄。”
赵飞宇:“家里陶罐那个算薄,我手上这个算厚。”
楚鹰看到赵飞宇手上捏出的厚度接近三厘米的碗,沉默了。
在楚鹰的注视下,赵飞宇也觉得自己这个碗厚得有点过分,但已经这样了就算了吧,他好不容易才捏匀称呢。
两只鸟就这样坐在壁炉边开心的玩泥巴,做出十几个碗来,最后一点泥,赵飞宇还捏出一个画了卡通五官的杯子。
捏好的泥胚先放在壁炉边彻底烘干。确定没有什么裂痕之后,赵飞宇直接把这些碗放进了他们家厨房的土灶里。
烧制瓷器需要达到1200到1400℃的窖温,但陶器的话,几百摄氏度就可以了,他们家的农村式土柴火灶,刚好可以达到需求。
赵飞宇先在灶台里放上一些碳,又把碗放进去,再丢入一些柴火把碗淹没,就点火开烧。
看到这一幕,楚鹰内心默默慨然,真草率啊,一点也不高大上……感觉陶器的神秘面纱在这一刻被撕得粉碎,还是被他家二哈撕碎的那种碎。
火烧旺之后,通过柴火间的空隙可以看到,碗像碳一样烧成了透红的颜色。
赵飞宇拿了一根柴火棍,把碗扒拉出来。颜色不太均匀,有灰有红,但烧好的碗看起来还不错,至少是个陶碗的样子。
但他轻轻敲击了一下,发现声音有些闷,不够清脆,可能里面有裂隙。果不其然,他在这个碗里倒上热水又倒上冷水,冷热交加后,碗裂开了。
提着水桶的赵飞宇也裂开了……
第61章 第二个陶锅
看着这个裂开的碗, 赵飞宇怀疑可能是没有捏均匀,因为这个碗看上去是他自己捏的。咳咳,他性格大大咧咧的, 有时候有些粗心大意,也许一不小心就没捏好呢?
于是赵飞宇把剩下的几个碗都一一烧好, 发现几乎所有的碗烧好后敲起来的声音都是闷的。甚至那几个胎体比较薄的碗,拿出来上面就有一条条裂痕。
他那个带五官的杯子, 直接裂成了长皱纹的样子,鱼尾纹尤其明显……
唯一成功的竟然那个三厘米厚的碗,可能因为太厚了,里面有点裂隙不影响什么,敲起来声音虽然也很沉闷, 但是它至少可以用!咳咳, 就是碗的大小, 茶杯的容积, 不知道能用来干什么。
赵飞宇不得不承认,这个红土或许砂质含量太少,属于纯胶质的红粘土, 土质太硬,密度太大, 烧出来就是容易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