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这么一听是不得了!”
接下来两个多月时间,茵乐牌电视机和收音机在全国八个城市经装修公司推销每个月分别卖出去六百多台和八百多台,利润可观。
苏茵在报社听人提起自己男人,那是夸赞声不绝于耳。
“听说茵乐牌老板这一手可厉害,竟然用装修队来推销电视机,一推销一个准儿!”
“那是人家有做生意的头脑,换成我们哪儿成啊。”
距离改革开放已经过去十来年,大家对下海经商赚钱的看法在慢慢改变,尤其是,这两年陆续听说一些老牌国营工厂不景气,甚至有些工资都发不出来,过去的铁饭碗像是碎了缺口,令人警醒。
会议上,响应上头的政策号召,下对大众对生意人的好奇,京市日报报社主编提议做时代专题人物报道。
过去的人物报道多是劳动模范,都是在生产岗位兢兢业业任劳任怨无私奉献的类型。
“这次我们要求变,进行生意人的专题人物报道。时代在变化,就连国营厂都可能不是铁饭碗,反而是经商的赚得盆满钵满,大众看老板的生意经的愿望远大于看劳动模范,我们也得跟上时代潮流。”
此言一出,几位主编自然没有意见,自打改革开放后,社会的变化都在大家眼里,不管你情不情愿,社会像是装着风火轮在高速发展,日新月异。
“那哪个组来接?第一期采访谁?”
这是个香饽饽专题,搞好了名声大噪,何况能接触到各类大老板,兴许以后还能有便利。
好几位主编都蠢蠢欲动。
“小苏来吧。”何主编看向苏茵,笑意蔓延,“第一期人物专题就采访茵乐牌老板顾承安,争取深挖狠挖多挖。”
第190章
各大报社时常也有人物主题专访报道,在过去二十来年中主要报道对象是扎根在各个岗位的工人、服务员、售货员等等,更多的是各省市的劳动模范。
在广大人民群众眼里,能上报纸就是至高无上的荣誉。
针对这次主编提出的私营老板的典型代表采访,苏茵看着名单上的熟悉名字发愁。
她来采访顾承安真是过于熟悉,可就是太熟悉反而得慎重拿捏这个度。
顾承安走了几家冰箱和洗衣机厂,每天要谈的事情不少,踏着夕阳的余晖回到福缘小区,一进小区就见到老丈人带着星星在小区院里玩儿。
他们这个小区已经陆陆续续入住了一半,渐渐也有了人气,不像过往大家在四合院里住着,自家好歹有个院子,这里想敞开玩儿得下楼,一来二去,小区里的孩子基本熟识起来。
大人自然也能聊上几句。
苏建强带孩子的功夫就和小区里一个老头下起了象棋,两人年龄相仿,又都爱下象棋,就让孙辈在旁边玩儿,两人在石桌上厮杀,杀得那叫一个相见恨晚。
“承安回来啦?”苏建强瞧见熟悉的人影,看着自己女婿甚是满意,比他当初在国外起家都强。
自己闺女挑了个有本事的男人,他也放心。
“哎,爸,茵茵没下楼来玩儿?”
“说是要在楼上准备稿子。”苏建强同女婿闲聊两句忙摆摆手,他刚晃神的功夫差点被对面的老头将了一军,意识到自己不能分神,忙止了话头。
“爸爸!”星星在不远处和一群小朋友弹弹珠,看见爸爸回来,扯着清亮的嗓子喊了一声。
“玩儿弹珠啊?”顾承安扫一眼,自己小时候也爱玩,摸摸闺女的小脑袋,这才上楼去。
行至三楼,顾承安摸了摸裤兜里的东西,开门回屋,客厅里没人,顾承安料想媳妇儿肯定在书房,悄悄推开门,透过那条细窄的门缝看见屋里正伏案书写的媳妇儿。
咚咚咚,咚咚。
熟悉的敲门声响起,苏茵回头一看,冲他招招手。
“这么努力呢,星星可说妈妈在屋里写作业。”
苏茵笑了笑,闺女一直对妈妈是干嘛的很模糊,反正她每次看到妈妈在桌上写东西就觉得这是在写作业,和自己一模一样。
“我在准备专访资料。”
“又要采访哪个劳动模范?”顾承安清楚这些报纸,最爱报道的就是劳模。
苏茵将一页稿纸举起来,在他眼前晃动。顾承安目光落在上面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名字上。
“我?”
“嗯!”苏茵弯了弯唇,“我们主编点名要采访你。”
“采访我干嘛?我又不是那样兢兢业业干活的。”
“你这是不同的道路,怎么说来着,核心也是人民服务了嘛。”就是赚得有点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