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下雪后松木的清冷气息,此刻却带着灼热的温度。
顾承慧含羞带怯悄悄昵一眼一旁认真工作的男人,盯着他鼻梁上的金丝边眼镜,心里默默嘀咕,什么时候能把他的眼镜扔了才好…
=
中秋过后,时间如风般流逝,转眼来到1978年年底,正备战期末考试的苏茵看着新鲜出炉的报纸,盯着上头对于政策开放的新闻目不转睛。
图书馆里人山人海,坐满了学生,大家或是握着笔不断演算记录,或是小声讨论着习题,也有人惊讶于报纸上的大新闻。
苏茵盯着京市日报上头版头条的标题,怔愣片刻,改革开放了。
她知道国家和众多个人命运的齿轮从这一刻起将要飞速转动。
房管局办公室里,顾承安听着耳边同事们针砭时弊,激烈讨论着报纸上的新闻,却是难得的沉默,将那数百字的新闻翻来覆去看了几遍,这才喃喃一句:“开放了…”
当然,对于大部分老百姓来说,那页新闻远不如明年猪肉和粮食价格定价多少更有吸引力,有那看新闻的功夫不如关心关心今年春节的特供食品有什么。
苏建强捏着新鲜出炉的报纸,看着上头一串密密麻麻的春节特供食品,算着要去分批买食品的日子。
家里已经挂上了红灯笼,贴上了红底黑字的春联,看着喜庆极了。
这是他时隔多年后过的第一个春节,熟悉的年味扑面而来,欢天喜地的氛围差些让他红了眼。
年前,父女俩关起门来偷摸给苏家老爷子老太太烧了纸,顾承安最后将灰烬处理好,没留下半分痕迹。
大年二十八,苏茵带着父亲和丈夫去百货大楼添置年货。
如今家里的经济大权全在她手上,顾承安的工资上交,父亲的积蓄也给了她,她这辈子没管过这么多钱,看着存折上一串零,总觉得不真实,花起钱来也比以前舍得许多,不过她只买必需的,倒也没有大手大脚花钱。
只是马上过年,这种一年中最大的日子,这钱得花,大家都得穿新衣裳,毕竟,新年新气象。
给父亲和丈夫以及自己都挑了一身新衣服,再给顾家长辈买了年礼,给顾家老爷子老太太买的是营养品,从港城来的西洋参,给顾承安父亲备的一瓶五粮液,给顾承安母亲买了一条红色的丝巾,给吴婶准备的是一双黑色布鞋,苏茵对顾承慧父母不太熟悉,还是顾承安出的主意,买的烟酒和糖果。
一大家子热热闹闹吃了年夜饭,守岁到零点集体出动去放鞭炮。
噼里啪啦的声音再次炸响开来,家属院里红通通的鞭炮在各家门口此起彼伏,争先恐后般展现着威力。
鞭炮炸开时晃起瞬间的亮光,照着苏茵脸上甜甜的笑容,她一手挽着父亲,一手挽着丈夫,一年又一岁,岁岁皆团圆。
第123章
三年后,1982年1月。
时隔十年再恢复的第一批高考考生经过春秋冬夏的辗转反复,终于在这一年初冬毕业。
这年头的大学包分配工作,在校表现优秀的学生提前一年多就有单位来要人,毕竟大学生是稀罕的,珍贵的,代表着知识和文化水平的最高峰。
自打三年前改革开放的号角吹响,各大工厂也开始谋求更多元的出路,面对先进的设备技术,也更加需要人才加持。
大学毕业生,一部分人等学校分配,被输送往各大国营厂和机关单位,一部分人主动联系了工作,向学校提交了报告。
今年1月的京市似乎不如往年寒冷,前阵子呼呼的风雪渐小,在地面积下浅浅的积雪,由环卫工人每日清扫路面,留下车辆与行人通行的道路。青石路面似乎换上雪白的新衣,一串二八杠的车轱辘压过,滚过松软的白雪,留下浅浅车辙印。
“小苏,你跑一趟杨家胡同,把采访稿交去给王老爷子看看,确认没问题就交上去等刊印了。”
“好,我这会儿就出发。”
女人穿着翻领白色毛衣,领口两条白色绸带系着蝴蝶结,干净白皙,下身着黑色铅笔长裤,外头披着一件杏色羊绒大衣,脚踩黑色半跟皮靴,肩上跨着一个蓝色小包,蹬着二八杠形色匆匆穿梭在街巷中。
过去的两条麻花辫在半个月前大学毕业当天拆了,上理发店将头发剪短打理,此时正柔顺地披散开来,正好过肩,最上头别着黑色发夹,整个人透着些温柔利落的美。
冬日沉沉,京市日报的记者苏茵将二八杠停在杨家胡同口,手中捏着稿子迈步往里去。
“王爷,您看看我们编辑的采访稿,都是根据您口述整理的内容。”
杨家胡同三十一号四合院里住着位抗战退伍的老兵,参与过大大小小不下几十场战役,因为浴血奋战,左腿截肢,现在退伍在家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