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干饭人(875)

思及现在各地学堂兴建,族中子弟皆先散于学堂之中,一边教书,一边读书,等待招贤考。

相比其他人,赵氏子弟如今入仕的途径要多好几条,除了直接参加招贤考和有人向赵含章推荐外,他们还可以先进各学堂教书,同时参与县城的基础建设,只要有所成就便可进仕。

甚至做得好了,不必长辈们推荐,他们也会被赵含章直接召见后启用。

赵宽就是其中最杰出的代表,谁不知道他是先进的学堂,然后被赵含章启用,到现在已经是她的心腹之一了。

族中子弟都想做第二个赵宽。

但他们要想走得长远,那就不能只盯着眼前出仕的机会,还得有良好的名声才行。

赵程是他们的老师,即便有些子弟不似赵宽等人一样跟着他出外游学,收入门墙,但族中子弟,凡年岁在十二岁以上的,谁启蒙之后没听过赵程的课?

不为他自己,就是为了这些孩子,他也不能再有不孝的嫌疑了。

之前只是族中的一些人质疑,一旦赵氏出仕的子弟越来越多,他这个先生名气越来越大,外人也会探究起他平日的作为人品来。

他再对赵瑚冷言冷语,受影响的不止是他,他教过的学生也不会被人诟病。

这不过是赵程无奈中的妥协罢了。

赵铭冷笑,赵程自在了半辈子,顺从自己的心意过了这么多年,没想到最后还是要被世俗牵累。

也不知是世道更紧迫,还是赵含章太过花言巧语。

赵铭应付他爹道:“有些事情他想通了,自然就会改变。您之前劝了十多年,却一点成效也没有,可见您劝了没用。”

“所以不如放开手,让他自己想通,或是让有能之人去劝他,您就不要再管了。”

赵淞并不是不听劝的人,他想了想,觉得儿子话虽说得不悦耳,却是正确的,于是点头勉强同意。

赵铭送走他爹便叫来管家,吩咐下去道:“以后家里的馒头除了父亲那里都掺上麦麸,上下俭约一些。”

管家弯腰应是。

话传到厨房,厨房里的人是又喜又忧。

主厨将今天下午蒸的白面馒头放好,拿出中午剩下的那些分了下去。

厨房里的下人们立即一手抓了两个,他们通常吃的就是掺了麦麸的馒头,或是和用豆粉做成的豆饼,再往前一些,因为磨麦子需要大量的劳力,所以下人们很多时候是吃的麦饭,根本不可能把麦子磨成粉。

掺了麦麸的粗馒头也不是谁都吃得起的,更不要说白面馒头了。

主子们要俭约,所以中午这顿遗留下来的白面馒头就便宜了他们。

可惜这便宜也只能占一次,以后白面要少做,连坐面条都要加一些麦麸或者豆粉,合三为一揉成面团。

“以后除了两位太爷那里,其他主子都供杂粮做的主食。”

厨房管这种混杂了两种以上的粮食叫杂粮。

众人纷纷应下,管家对厨房报上来的用度也没意见。

但赵瑚有!

赵含章甩着手上的一封公文走得正开心,看到赵瑚在找下人的麻烦,转身就要换一条路去找赵铭,就听见他道:“五哥宽厚,你们就糊弄他,我却不是这么好应付的,以后正儿那头再上那些杂物,我就将你们全发卖到矿山里挖矿!”

赵含章已经转到一半的身体一顿,想了想,干脆跟在赵瑚身后走。

赵瑚压根没留意赵含章,训完下人,他就转身走了,大步流星,气势汹汹,大有一种谁也阻挡不了他的架势。

赵含章看了眼他的背影,扭头问低着头躬身候在一旁的下人,“七太爷为何要骂你?”

下人小声道:“今日厨房给正小郎君的饭食是杂粮。”

赵含章问:“府上都有谁吃杂粮?”

“除了太爷和七太爷,其他主子都用的杂粮,就是我们郎君也是用的杂粮馒头。”

赵含章就点了点头,挥手道:“这既是铭伯父的府邸,那便听铭伯父的吩咐,你们下去吧,此事我来与铭伯父说。”

下人大松一口气,感激的看了赵含章一眼,深深行了一礼后应道:“是。”

应罢,他躬身退下去。

赵含章就背着手朝赵瑚离开的方向去,不一会儿就跟上了他。

赵瑚住在郡守府的客院里,其实他想住到自己买的别院去,但当时他去洛阳时宅子刚买下来,还未来得及修缮,里面更是缺东少西,住过去生活质量会下降。

加上赵程和赵正都住在郡守府,所以他就跟着一块儿住下了。

此时,他没有回自己的院子,而是站在赵程的院子里,指使着下人把各种各样的东西搬进去。

“这个摆到正儿卧室里去,我的孙儿怎能用一般的夜壶,他就该用最好的,”赵瑚指的是一个青瓷虎子,赵含章顺着看去,只见那青瓷釉色清亮,胎壁厚薄均匀,一看就是好瓷,而且还是青瓷。

郁雨竹小说推荐:

耽美作者主页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