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县令也知道这一点儿,所以对拒绝上面夏税的要求,同是他还偷摸着留下这么多夏粮,心里很是害怕。
但他抄着汲渊写出来的折子,越抄越觉得汲渊说得有道理,去年他们上蔡县也很困难的好不好,今年冬天还冻死饿死了好几个人。
开春的时候要不是有赵含章帮忙,他和西平县结成兄弟盟约,怎么可能收得上来这么多夏税?
当时他可是隔三差五的和刺史府求救,想着能拨一些钱粮下来,让百姓们熬到三月也好呀。
到时候野外的野菜特别多,就是吃野菜也不会很饿了吧?
可刺史府迟迟不回信,好不容易回一次信,也是说府库空虚,让他就地想办法解决。
赵含章和汲渊说得对,他得给县衙留点儿东西,将来再有这样的事,刺史府不救,他也不至于就无路可退了。
赵含章也在抄折子,她抄的可快了,抄完以后检查一遍,确定没有错别字以后就丢到一旁交给人送去陈县。
她第二天就带着人去看着粮食入库了。
西平县的粮食大部分进了粮库,剩下的送去了军营。
她终于不用靠买粮食来养兵了。
她现在的兵可不少,明面上只有一千多人,但她分散在各个安置点的部曲也都是兵,他们平日也种地,但更训练,所以粮食产出还不能自给自足。
何况她还要收留更多的难民,开更多的荒呢,所以急需粮食。
而从上蔡摘到的那三分之一的粮税,赵含章并没有带回西平,而是留在了上蔡。
她和汲渊道:“这是从上蔡县拿的,便用在上蔡县吧。”
汲渊对此很满意,“女郎大爱。”
赵含章也这么认为的,所以自得的笑了笑。
第276章 转嫁压力
一个县的赋税用在本县的身上,这是多么公正和美好的一件事啊。
但美好这种东西就是拿来打破的,他们的折子晃晃悠悠的送到陈县,何刺史拆开一目十行的扫过,发现还是诉苦的,这两个县竟然连交给他们的夏税任务的三分之一都没完成。
何刺史眉头紧蹙,问道:“西平也就算了,他们去年刚经历破城,百姓被杀了不少,所以夏税收不上来情有可原,上蔡是怎么回事?”
当即有幕僚道:“听闻上蔡县令才能平平,去年上蔡受寒灾,年前年后那段时间隔三差五的来公文请求拨款,如此无能之人,何不换去?”
何刺史就皱眉思考起来,半天后还是摇头,“不妥,此时一动不如一静,再发公文去催,务必要他们凑出足够的夏税来。”
东海王正在逼他向苟晞出兵,苟晞也在逼他站队,他虽未选定帮谁,但要早做准备,以免事情发生粮草不济。
何刺史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只能把这股压力传向各郡,各郡便又分担压力给各县。
而汝南郡最为混乱,因为何刺史升官去当刺史后,汝南郡的太守一直空置,是由副手暂代太守之职。
朝中一直混乱,何刺史的折子上了几次,就是没人记得给汝南郡派个太守来。
这也是何刺史一直偏向苟晞,想要朝廷迁都的原因之一。
都城要是放在豫州,谁能这么忽略他的折子?
而汝南郡没有太守,目前是郡丞做主,偏何刺史走时把汝南郡的都尉都给带走了,还带走了大量的钱粮,所以现在汝南郡是没兵没粮。
也是因为这个,距离灈阳不是特别远的赵含章在西平弄得风生水起,还顺势收了隔壁的上蔡,郡丞一声都没吭。
作为目前主管汝南郡政务的郡丞,他是真的什么都不知道吗?
不过是装聋作哑罢了。
他知道,这事儿就是报上去,以赵氏在豫州的权势,何刺史也不能把他们怎么样,甚至他们会私下商议妥当,哥俩好起来,最后被迁怒的怕是只有他一人。
所以郡丞才不言语呢,这世道已经乱成这样,连王衍都说俗世中的这些东西耽误修行,又何必太过在意呢?
顺其自然便罢了。
所以收到何刺史的公文,他也非常顺其自然让人送往各县,让他们自己想办法凑足税款,不然不仅刺史府要问罪,郡守府这边也要问罪的。
根本不在朝廷册封之列的赵含章看过就丢在一旁,继续练兵读书下乡劝课农桑去了,并不放在心上。
她可以不在意郡守府的公文,但其他县不能不在乎,连柴县令都忍不住焦躁起来。
但有赵含章和汲渊弹压,他到底忍耐住了加税,也忍耐住了挪用留在库房里的钱粮,只能每天抱着头等待郡守府的铡刀落下。
赵含章偶尔逛到上蔡去巡视名下的佃户和食邑,见柴县令短短十几天的时间里老了五六岁,皱纹横生,头发都有些花白了,不由叹气道:“果然压力催人老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