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玘就放下心来,虽不知道她能不能做到,但至少她这么说了,态度摆在这儿,至少十年之内不会太离谱吧?
这就是江南士族的机会了。
解决掉他们最挂心的一件事,赵含章这才开始提起江南的兵权、民权和各种经济的发展等。
她提倡异地用官,和现在,江北人在江北当官,江南人在江南当官不一样,为了限制官员利于自身及其亲属,她要求官员不得归原籍做官。
县令不能回本县,太守不能回本郡。
关于这一点,大家都表示理解并支持。
毕竟,这条规定是秦规,汉朝接替秦朝后又将这一条规定完善了,几百年来,这条官场规矩一直都在,只不过,这百年来太乱了,这条规定就无人遵守了。
尤其是三国时期,吴国就这么大,他们又能跑到哪儿去当官呢?
就是这样的历史原因,这才养成了现在豪强雄踞一方的局面。
赵含章以这条规矩做为过渡,气氛都松快了不少,然后她才提起江南的兵权和民权的处置方法。
兵权就不必说了,她态度很强硬,换将,由驻军之将掌握兵权。
她知道,目前江南一带的兵力多在周玘手中,想要他把十万大军白白交出来是不可能的,赵含章也愿意给他时间,这点后面再聊,最要紧的是后一条。
当下江南百姓的生活并不是那么好,江南目前开垦出来的田地,有七成在豪强士族手中,有一成被后去的江北士族购得,剩下的两成土地才是江南百姓的田地。
而这一部分的江南百姓占到江南总人口的百分之九十。
除少部分富农外,其余百姓皆要佃租门阀豪强的土地,依附其生存。
赵含章的数据很详细,连建康有多少户,多少人口,人均田地是多少,而除去门阀豪强中的土地外,他们人均多少,每年需要佃租土地的百姓数有多少,她都能报得出来。
此数据一出,所有人都刷的一下扭头看向王导。
王导:……
琅琊王也震惊的看着他。
王导:好吧,数据应该是从他这里拿到的,元立小人!
赵含章:“百姓艰苦,我心甚痛,故我愿以朝廷的名义向诸位赎买土地,再租于百姓。”
没人相信赵含章的话。
她这是想在江南置产呢。
真够不要脸的,想买地不找他们的管事,直接向他们逼买。
不过,没人下赵含章的面子,毕竟就买几块地而已,就当是他们送她的礼物罢,搞好关系,将来也好来往嘛。
这一场宴席一直持续到傍晚,大家从中午吃到了晚上,聊了许多,赵含章不仅和周玘等人一一聊过,也和回归的遗民谈了一下。
她容许他们回故乡,从县衙的手中拿回祖宅,至于田地,不用想了,隔得太久,土地基本上都重新分配过了。
但他们还可以分到田地,法律规定应得的口分田和永业田,她一定会让各地县令一分不少的给到他们。
当然,作为回归的人才,他们也是有一些奖励的,不过现在国库空虚,奖励先欠着吧。
然后,她还和前来赴宴的寒庶士子们聊了许久,听了他们的难处后,她打算让衙门在京城收拾出两个宅院来,在里面摆上一排排的床,供应木炭和水,好让他们过冬。
她鼓励他们去考学,去参加招贤考,“就是一时考不过也不要紧,尔等饱读诗书,如今大小学堂开了不少,最缺的就是先生,你们可以先在洛阳及附近找个学堂当先生,一边教书一边读书,过两年宽裕了再考也是可以的。”
除了当先生,还有很多很多行业可以走,现在全国各地都缺有文化的人啊。
唉,大晋的文盲率还是太高了,读书的就没几个。
第1216章 深深的嫉妒
赵含章出乎他们意料的温和,所有人都感受到了她的善意,门阀世家想要的晋升路她谈到了;小士族想要出仕的途径她也敞开来;落魄寒门想要振兴家族,她也给了支持的条件……
一场宴会下来,她就聘下卢恒为御史,江家主江丰为太学博士,还有好几个她考校出来的人材,要么直接聘用为官,要么录用为太学学生,让他们进太学继续深造。
有心人一算,发现被选中的学生有江南门阀出身,也有小士族出身,还有遗民,当中也分为世家和已经落魄的寒门,甚至还有两个学生是庶族。
聪明的人当即便明了,赵含章并不特别倚重某一方,她更喜欢平衡,连庶族都考虑到了。
虽然机会被分薄了,但这又何尝不是他们的机遇呢?
念头一通,大家的精神面貌立时不一样了,脸色红润,眼睛清亮,斗志昂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