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干饭人(1561)

并不是所有的官员都能分到房子的,除沈如辉这种一早来投奔赵含章,又有本事的人外,后来招募的官员,朝廷会提供公租房,比如没钱买房的各部博士、郎中、员外郎等,都是和朝廷租用的公租房。

便宜,宽敞又体面,是朝廷给贤才们的恩典。

而余崈是司农寺博士和太学农学博士,虽兼任两职,但官职并不高,按说也当是租房住,不然就只能自己出钱买。

结果赵含章却在沈如辉家附近选了一套房子送他,听说还有一笔安家费,让余家一大家子都在洛阳安稳住下了。

奚莲一边觉得夫君蠢笨,竟看不透这一点,一边扬起笑容敲开了余家的门。

和沈如辉家的冷清不一样,余家三进的宅院里住了满满当当的人,余崈刚回到家,他父兄们也刚从地里回来,大门开着,正柱着锄头在院子里和余崈说话,“……翻了几锄头,都是虫卵,要是不趁着过冬把这些虫都杀了,明年怕是有虫灾。”

孩子们正在院子里追逐打闹,围着几个说话的大人嘎嘎的笑,余崈就跟听不到这些吵闹的大笑声一样,和父兄道:“我明天和你们一块儿去地里看看,不知是只我们家这一片如此,还是都如此,要是范围大,那得在冰冻前把那些虫卵都翻出来,看能不能把它们冻死……”

“你找谁?”有小孩发现了站在门外的奚莲,脆生生的问道。

余崈父子几个听到声音,扭头看过来。

奚莲回神,在门外行礼,将她带来的礼物送给余崈,并代夫道歉。

余崈比沈如辉还要内秀,更不把今天的冲突放在心上,今天下午心思都沉浸在良种和野种的交配上,都快把这件事给忘了。

所以他直接就原谅了,然后接过她递来的竹简,双眼发亮的打开。

奚莲见状叹了一口气,有了沈如辉这个前车之鉴,她这才提前将竹简从盒子里拿出来,并在他要拒绝时先一步说明竹简的内容,果然,余崈就接受了。

余崈的父兄站在一旁,也好奇的看他手里的竹简。

余家的家世并不高,他们家就是会读书的农人而已。

他们祖父种地种得好,恰逢三国混战,他祖父因为有粮食,所以和乡亲们联合起来,勉强在乱世中生存,他们父亲才有机会认了一些字。

终祖父一生,家里也只存下了五本书。

余崈和三个哥哥从小便用这五本书启蒙,他年纪最小,但也最会读书,让他三个哥哥心服口服的是,他也最会种地。

他格外的聪明,自然,他的见识也不同于他人,余家在乡间几十年的经营,让他们家在当地很有名望。

当地县令曾想推举余崈为孝廉。

余崈就和三个哥哥道:“天下将要大乱,当官并不会比现在更能庇护家族和乡亲,此时应该多种地,多存粮,将粮食和钱财藏匿山中或地窖中,或许能活下来。”

第1173章 余崈

所以余崈拒绝了县令,并带着乡亲们提高产量,然后在差役上门催缴赋税时帮助乡亲们瞒报出产,让家家户户有了点存粮。

经年累月的积累,不仅在荒年中保护了一村一里的乡亲,还因为乡亲间互相联亲,一家帮助一家,竟庇护了周围好几个村镇。

等到匈奴南下,各地烽烟狼起,他还预警了几次战祸,及时带人躲到山里去,保住了大部分乡亲。

而等到赵含章平定匈奴,重新定都洛阳,他就和父兄道:“现在可以出仕了,天下应该安定了。”

他的父兄不想离开故土,余崈就道:“我们家在此名望太高,是好事,却也是坏事,虽然继续留下也可富足一生,但很难再进一步,还有可能与当地县衙因利益起冲突。大将军是个很有本事和心胸宽广的人,但她手下的人未必有此心胸。”

对余崈的预见,余家父子都很信任,于是他们忍痛卖光了家中的田地房屋,举家搬迁到了洛阳。

那一段时间是真的慌张害怕啊,他们第一次走那么远的路,远离家乡,将身家性命都压在了没见过的赵含章身上……

好在老天保佑,借着余家的好名声,又打着要去洛阳参加招贤考的理由,总算一路平安的到达洛阳,唉,就是路上遇到了两次土匪,把他们带的家资基本抢光。

这是不幸,幸运的是,那些土匪只敢抢劫财物,不敢伤人性命。

大将军新颁的政令很有效,各个地方的将军都热衷剿匪,如果手上没有人命官司,那可以当流民处置,直接落户分田;

要是有人命官司,那轻则充军为奴,重则砍头,所以土匪们也很注意,能不杀人就不杀人。

余崈也觉得人命更重要,除了家中的书籍外,其余的,能保就保,不能保就爽快的丢弃,只要能保命就行。

郁雨竹小说推荐:

耽美作者主页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