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干饭人(1372)

小皇帝和荀藩商量过后,就小心翼翼的指了董内侍的干儿子来清随行。

圣旨送往建邺需要时间,洛阳收到回馈那就需要更长的时间了,在这段时间里,赵含章让官员和各地方举荐人才的反馈先回来了。

因为知道赵含章想找的是尚书都官里的官职,所以大家基本上举荐的是目前官场内的官员,比如汲渊,他觉得谢时就很合适,他认为能者多劳,他大可以一边做尚书都官郎中,一边给赵二郎当军师先生嘛。

明预却认为南阳郡的王臬和豫州耿荣很合适。

北宫纯环视一圈他的下属们,最后提着笔意思意思为赵含章举荐了黄石。这就是个凑数的,他觉得赵含章一定看不上黄石。

黄石也这么觉得,但对将军这样拿他凑数还是很有意见。

祖逖可就认真多了,他在认真考校过冀州的人才后为赵含章举荐了三个人,第一个他的副官左敏,他觉得他胆子大,不畏权势,是进尚书都官的好人选;

第二个,冀州刺史府的郎中宋明耀,此人心细如发,又博览群书,是一不可多得的人才,或许赵含章需要。

第三个则是冀州官学里的一名算学博士,叫卢乐阳,他不仅算学好,也精通律法,从先秦时各国的律法到现在大晋的律法,他皆能娓娓道来,祖逖认为,他就算不进尚书都官,也该进刑部才是。

和认真且谨慎的祖逖相比,石勒可就大气得多,一听说赵含章要用人,他当即把他的手下们都叫来,然后就拿着笔将他们的名字都记下,给赵含章写了一封信寄去。

赵含章拆开石勒的信,看到里面一沓纸,可能是因为运笔不好,墨渗透纸张,有些字还糊成一团,但还能辨认。

然后她看着满满三大张纸的名字沉默了,石勒这是要自己的人都送来洛阳吗?

赵含章揉了揉额头,这才去拆赵驹和刘琨等人送来的信。

让赵含章惊讶的是,被举荐的王臬也举荐了一个人。

他哥,还在野的王圭。

巧了,他哥当年混战时跟着族人一起跑到了江南一带,不过他没有投奔琅琊王,而是从江南又慢慢摸到了南阳郡。

因为王臬主政南阳郡,他投靠去了。

王臬认为他哥博才多学,可以进尚书都官。

赵含章仔细看过各人举荐的名单,然后从中挑选了一些人,让他们到洛阳来。

就算不弄进尚书都官里,其他地方也可以塞,她现在粥多僧少,够塞!

第1032章 造纸坊哟

天气渐冷,北方的百姓们给要紧的几块麦苗地盖了一层麦草,大家开始空闲下来。

赵含章就在此时发布役令,考虑到今年战事刚结束,她没有发很重的役令,只让每家出一丁服役十五日。

或通沟渠,或平整官道,或修缮本村的道路和房屋,家中没有成年男丁的,女子服半役,她让各州县里正小心安排,勿耗民力。

旨意不仅发到各州郡,还发到各郡县学堂,要求各个学堂辅助各县做好宣讲工作,同时帮助各县管理服务役丁,

其实也有监督之意。

各县县令也不傻,知道赵含章这是防止他们克扣挪用役丁的伙食和工钱。

不错,现在服役和以前有点不太一样,县衙负担伙食,还会给一定的工钱。

虽然工钱极少,感觉还是不一样的。

以前他们服役可没有工钱,有的地方连伙食都没有呢,去服役需要自己带粮食。

赵含章一直更信任学堂里的学生,而那些学生也不负赵含章的信任,满腔热血,不仅是那些孤儿和贫民家的孩子,就是后来进学的士族子弟,进学堂后不久也是一腔热情,恨不得为赵含章,为国,为民肝脑涂地的样子。

而赵含章还开通了各县学堂与太学交流的通道,学生们不仅可以写信和太学里的学生,老师交流,提问题,还能通过太学上达天听。

哦,就是和赵含章告状,比如本县县令贪污受贿,苛政戾民之类的。

听说上个月就有两个县的县令因为挪用朝廷下发的赈济粮食,致使县中饿死的人达两位数,于是有学生写信到太学。

太学的学生收到信后当即交到御史台,一路传到赵含章手中。

赵含章当即命御史前往两县查证,果然有贪酷之事,于是两个县的县令就被换了,不仅如此,两县县令家都被抄了,俩人被下狱,押往洛阳听审。

也不知道会不会被斩。

按照晋律,贪污倒不至于被杀,最多撸官不做,可……他们造成了恶劣的结果,赵含章夙来爱民,这又是战事结束后的第一桩贪腐案,有点见识的官员都觉得两个县令凶多吉少。

赵含章很有可能会杀鸡儆猴。

郁雨竹小说推荐:

耽美作者主页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