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含章脚步微顿,听着里面的谈话走远,赵宽一头雾水的跟着她走。
赵含章:“看出来了吗?”
赵宽一脸懵的摇头,看出什么来?
赵含章道:“这都是钱。”
赵宽一愣,然后一惊,“使君莫非要盐铁专卖?”
赵含章给了他一个赞许的眼神,道:“国库现在缺钱,我们需要大量的钱和豪绅,和南边的士族富商买粮食,盐铁利润极大,来钱快。”
赵宽心脏怦怦跳,小声反对,“铁也就罢了,盐……盐专卖,价钱会飞升的,不还是把压力转嫁到百姓身上?”
赵含章摇头道:“现在私盐泛滥,但你看价格如何?一石盐都八千钱了。”
赵宽并不是什么都不懂的官员,他可是下过基层的,道:“三年前盐价只一千二百钱一石,中间豫州安定时价格甚至到过九百钱一石,现在飞升至此,一是因为战祸,二则是因为北地大旱大蝗,百姓流离。”
“正如那掌柜所言,现在天下大事已定,使君又宽仁,盐价慢慢会下降的。”赵宽并不觉得官府此时参与进去会更好。
赵含章却道:“我要钱,我也可以保证,盐价在我的控制下会下降。”
赵宽无奈道:“此事怕是需要朝臣们讨论。”
赵含章嘴角微挑道:“是吗?”
赵宽便心惊胆战的低下头去没再说。
赵含章放缓了声音,和他道:“我让孙令蕙去光州,本是想徐徐图之,但国库空虚,所以没有时间给我们慢慢来,你们青州一起动起来吧。”
“嗯?”赵宽这才听明白,“您是说盐从青州和光州出?”
赵含章道:“之后改盐政的盐是要从你们两州出的,但此时,各州的盐场我都要收回。”
其实现在国家的政策也是食盐专卖,这是从曹魏继承而来的政策,而曹魏又传自汉代,并且改了一下,为官府监管食盐买卖。
晋国一开始设立时还能维持这样的局面,但后来天下大乱,秩序崩坏,这个政策早就名存实亡,现在市场上的盐大部分都是私盐,或者官盐变私盐后在各个铺子里售卖。
还有人把私盐放在官府里卖,得的钱自己和当地的官员分了呢。
豫州的情况还好,她做豫州刺史时整顿过,如今市面上的盐是官盐多于私盐,但在豫州之外,已经基本看不到官盐的影子。
虽然没有官盐的影子,但从赵宽的角度来看,价格波动虽然大,却是最有益于百姓的,因为在此之前,官盐专卖的盐不仅价高还量少。
朝廷以此敛财,充盈国库和各种私库,最后受罪的是百姓。
第976章 生气
国库空虚,而做什么事都需要用钱,每天就算她什么都不干,也需要支出大量的钱,手底下这么多官员小吏,他们不需要俸禄吗?
还有手底下的士兵,每天一睁开眼睛消耗的钱粮能让她眼前一暗。
所以国库没钱,她就得去创造钱。
盐铁专卖还不是最快的敛财方法呢,正如赵铭所言,赋税才是。
不过现在天下百姓皆苦,就算豫州旱灾轻,受灾不重,但因为这大半年来打仗,豫州作为后勤付出良多,她在外打仗时,豫州光是军税就征了两次,还有一次捐,加上粮价飞涨,普通百姓也到了临界点。
所以赵含章决定不向普通百姓征税,而是要向商人、手工业者和士绅、官员们征税。
她要颁布算缗令。
所谓算缗令,是汉武帝曾经颁布过的一个法令,专门针对商人、高利贷者和手工业者收取的财产税。
不过赵含章心比较大,她的算缗令还添加了士绅和官员,基本上囊括了现在国内的有钱一族。
但她也放宽了征税的额度,她要求商人和高利贷者每四千钱纳一算,手工业者和士绅、官员等每五千钱纳一算,除此外,还有车船税。
除了官员和三老、在职的骑兵有一辆车马的免税额度外,其余人,一辆规格内的车,或者一匹马需要缴纳一算钱,官员及三老,第二辆车也要跟着一起纳钱。
赵含章速度极快,回去就让人起草诏书,第二天就要发布。
汲渊、明预和赵铭等人都没有反对,算缗令嘛,晋之前的曹魏都还有,已经成为常规税,只不过晋后名存实亡,基本上不征收了。
现在赵含章征收,满朝文武都知道是为了什么。
国库没钱嘛。
就是赵铭都很宽容的没计较,很大方的让管家去算了一下家里的资产,然后去纳税。
这让赵含章松了一口气,她还等着被喷呢,没想到铭伯父这么善解人意,感动。
赵铭没喷她,但觉得自有人会来喷她。
果然,政令颁布的第二天,赵瑚就拖着赵淞和好几个士绅老爷们冲到了赵宅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