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干饭人(104)

见赵含章盯着坞堡看,正想自夸一番的赵淞闻言沉默了下来,他能说不愧是祖孙俩吗?

对钱的执着真的是一模一样啊。

赵淞道:“是花费不少,但赵氏有这条沟渠在,是这汝南郡里最安全的坞堡。”

赵含章点点头,抬脚走过吊桥,穿过高大的坞堡门进入坞堡。

热闹铺面而来。

里面是青石板的地面,两边是双层高的楼房,底下一层皆是商铺,上面一层有用作商铺的,也有用作住宅的。

看到赵淞等人回来,坞堡里的人纷纷和他们打招呼,然后便各自忙各自的去。

商铺前面的街道上还有人摆摊位,卖什么的都有。

因为已知赵长舆的死讯,所以每家每户都挂上了白麻或者白幡。

在这坞堡里住着的,不管是不是姓赵,他们都算是赵氏的人,赵氏前任族长亡故,他们是要和守国孝一样守孝的,甚至要比守国孝还要重。

沿着街道往下,可见街道宽敞而平整,赵含章和傅庭涵当时只是从上蔡县穿过,没有在县城停留,但也看得出来,赵氏坞堡一点儿也不比上蔡县差。

赵含章若有所思,“五叔祖,天下的坞堡都这样吗?”

第79章 聪明人

“自然不是,”赵淞骄傲的道:“天底下的坞堡能似我赵氏坞堡这样的,不超十数。”

也就是说,全天下的坞堡中,赵氏可以排进前十。

而天下到底有多少坞堡呢?

就算没有上万,五六七八千总是有的。

赵含章不由感慨,“五叔祖可真厉害啊。”

赵淞摇头,“这皆是你祖父之功,若没有他经营,赵氏是建不起这样的坞堡的。”

作为族长,赵长舆当然不能只看到自家之利。

他手中掌握的势力在赵淞等人眼里是分了两份,一份完全掌控在自己手中,这一份现在应该是由赵仲舆继承了;

还有一份则是赵氏坞堡,是由赵淞打理,但实际上,这是属于赵氏宗族的。

但钱一直是赵长舆出大头,方策也是他出的,比如赵淞就悄悄告诉赵含章,“当年惠帝登基,因你祖父曾经劝说武帝废掉惠帝,贾后深恨你祖父,将你祖父贬黜,当时你祖父就与我来信,说外戚权重,将来只怕国家生乱,让我有能力便多收拢流民,既可以给他们一条生路,也可保障赵氏安全。”

赵淞带着赵含章穿过主街到达他们家的老宅,领她上了观景台,在这里可以俯瞰整个赵氏坞堡。

这是赵家嫡支主宅,无人敢占。

赵淞指着这几乎相当于一个小县的坞堡道:“现在这坞堡内的人,有超过一半的人是这十几年来收拢的流民。”

他道:“赵氏坞堡能有今日,全靠你祖父的高瞻远瞩和能力。”

养这么多人,当然不能只靠一开始的田地产出,缺口全是赵长舆一人补上的。

全族上下都知道这一点儿,所以赵长舆的死才让他们这么难过。

失去了掌舵的舵手,谁也不知道赵氏这艘大船将来会怎样。

赵淞心中忧虑,觉得赵仲舆远比不上赵长舆,而赵济又远比不上赵仲舆,赵氏未来堪忧。

但这些烦恼没必要和赵含章说,他压下心中忧愁,扭头和赵含章笑道:“这是主宅,虽然是你大伯一家承继了爵位,但二郎依旧是长房的长子长孙,这是你们一家的住处,谁也抢不走。”

“上蔡离得到底远了些,若是出事,我们鞭长莫及,”赵淞道:“你搬回来,此处还有你祖父留下的书房,傅大郎君和二郎在此读书也便宜。”

赵含章还是拒绝了,“听闻父亲更喜上蔡,连二郎都是在上蔡出生的,他离去时我年纪还小,但对父亲的孺慕之心从未少过,我想住在上蔡为祖父守孝。”

她笑了笑道:“倒是可以带一些书过去,希望五叔祖能答应。”

“那是你家先祖留下的书籍,自然可以带去阅览,”赵淞略一想便笑道:“也好,二郎读不进去书,等他成亲生子,孩子能读这些书还有好长一段时间,这段时间有傅大郎君在,也不算埋没了这些书。”

赵含章听明白了他的暗示,明言道:“守孝无事,除了给祖父和父亲抄写经文祈福外,我和傅大郎君会整理一下书房,尽量多抄录一些书籍,给二郎多准备出一套来,也免得搬来拉去的有所遗失。”

双方达成共识,都满意的相视一笑。

赵淞回到家里再次忍不住叹息,“若是二郎能有三娘的聪慧就好了,有一半也行啊。”

赵铭问:“父亲觉得三娘和治之谁更聪明?”

赵淞想了想后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治之在她这个年纪可没有这份通透和隐忍。”

郁雨竹小说推荐:

耽美作者主页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