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在接下来的至少五年里,麦子都打算沿用这种货币。
大家面面相觑,仔细的研究一番后,就被卫兵们挨个收走。
里面也有几分胆色的百姓,见麦子是个年轻女郎,便大声问道:“那咱们代邑的赋税几何?”
“税十之一,和之前一样。”
百姓们听到城主说到税收,纷纷竖起了耳朵,听到和之前一样,心中松了口气,只要不增税就好。
麦子从旁边的篮子里拉出番薯和马铃薯,道:“这是番薯和马铃薯,亩产百斤,如今周国已经开始种植,愿意种植的可到县衙处领取种子,收成一半交公,一半自留。”
听到这个消息,百姓们跃跃欲试,连原先的抵触也没有了,这个世道,谁能让他们吃饱饭,他们就认谁。
麦子继续讲了工人招工的事情,高台处,上面的所有张贴的通缉令信息全部被扯下。
换上了麦子她们造纸坊自制的白棉纸,上面一行行写清了各种工厂的工价以及招工要求。
百姓们挤在一堆听着上过学堂的这些书郎,在旁边念读文字。
这些百姓都听完后,一个个的争着抢着排队征工,田小芽在侧一个一个的填写信息。
过了一会儿,从旁边来了十几个年轻书郎,年纪也不大,身上破破烂烂,打着补丁,只挂着一个书囊。
他们的夫子还有同窗都已经移居别的城池。自从那天官兵宣布完此事后,这些人仿佛早就得到了风声,早早便找好了门道移居。
只有他们这些家中没有几个子的穷书生,留在了代邑。
走之前还被不少同窗羞辱,这辈子断了读书当官的道。
毕竟代邑一被分封,他们自然没地方与人作保,况且政局如此敏感,他们人人都非池大人,能从万千北人中闯出来。
今日看到这么多活计,都是一个小女郎干的,并且还井井有条,丝毫不弱于男子。而这几人里面要誉写上千人的活计。
他们就想着能不能来找几个活计,至少挣几个子儿,给家里减减负担。
第135章 书生
“这位……”
为首的柳江沉疑了一会, 面前这个小女郎不过十岁左右的年纪,和家中胞妹一样大小,想到身份差距便也舍下脸面说道:
“这位大人, 可否给我等安排个活计?我们会写字。”
田小芽从忙碌中抬起头, 看到是读书人的样子。
听到叫自己大人,心中突然缓过神来, 她竟然把那些童生考过了, 如今是整个代邑年纪最小的女官。
松了松手中的笔,转了两圈手腕, 抬起稚嫩的脸, 笑着对几位读书郎说道,“你们得去城主大人,如今我们这里的招工的都是坊子里的力气活和技工。”
听到小女郎和气的言语,柳江又带着身后的同窗们, 往传闻中的城主大人那里去。
麦子正在测算代邑的整个属地范围时,外面就来了一长串书生, 看这神色有些拘谨, 麦子便停下了手中笔。
“城主大人, 我等在私塾学过几年字, 想应征个差事。”
为首的年轻人朝着麦子微微抱拳鞠躬。
听到来意, 麦子立即从抽屉里拿出刚誉写好的试卷。叫这十几位年轻人用炭笔写了, 交给冼云批改后过关即可。
柳江从麦子手中接过试卷, 将试卷一一的发下去。
十几个书生也没嫌弃地方简陋, 直接各自跪趴在了地上,或是倚靠着旁边的书案前就刷刷写起文字来。
面容神态和之前议事堂的考生一样, 个个紧咬着笔头,用这生疏的炭笔。
为了字体工整些, 柳江几人先是在纸的背面练习了几遍,才开始往上誉写。
看到这试卷上出的题偏中出奇,越写额头上的冷汗冒的越多,原本壮志酬酬的心也慢慢在做题中冷却,投入在试卷的难题中。
等到朱朱黎把冼云带过来时,就看到面前这几个年轻书生满脸愧色,羞红的将手中的试卷交了上来,冼云一边批改一边点头。
除了这算术题做的一塌糊涂,这经义和策论还是不错。
十几人的书生里面十人都通过了,分别被安排了造册,篆书的临时职位。
另外几人被预先安排到了代邑即将修建的官署做夫子。
柳江因为平时各科都有钻研,明算题做的还不错,被安排到了和田小芽一样的位置,平时负责的招工算账造册。
得知月薪足有二十个月币,前来的书生们喜不自胜。
他们来之前便测算过了,这一个月币便足以抵得上铜币一吊,也就是一个月有足足二十吊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