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元的这番话,着实让谢霄时陷了沉思。不过他比温元想的更多,招灾民入伍确实可行,但要真正实行起来却没那么容易。
先不说他们肯不肯,就算他们肯,他们拖拉着的那些老小没有人照顾也不行。还有他们都是农户出身,没有受过专业训练,到时候上战场也是当靶子的料,这一桩桩一件件的要是放在平时,不在金銮殿上费掉那些官员几轮口水,定是没法议出个章程来的。
可是现在情况紧急,大军马上就要出发了。所以谢霄时也没打算耽搁,借了温元的笔墨纸砚,提笔写起了信。
他写完之后站到门外吹了声哨,暗卫就现身了,温元无论见多少次这场景都还是觉得惊奇,她平时完全看不到暗卫藏在哪。
募兵重要,解决流民问题也重要,但是两者相加也比不过眼前人,有暗卫送信,谢霄时当然就免了自己下山。
第二天一早,浮山寺还被晨雾拢在怀里,前殿已经开始有木鱼声了。
洒金院厢房内的温元还睡得正香,隔壁的谢霄时却已经在案前展读父亲给他的回信了,读到结尾处他松了口气。这事还是父亲想的更周到。
谢霄时不知道的是,山下城里已经为这事整个沸腾起来了。
开始的时候,是城里有早起的百姓看到有三匹快马从皇宫方向往城门飞奔而去。
领头的人一个帅气翻身下马,在其他两人的帮助下,把手里的告示妥帖地覆盖到了之前的通告上,然后带着人让到一旁,给早就翘首以盼的百姓们让出了空位。
就在百姓对着新的告示交头接耳时,城门处的守卫也收到了指令,他们派人到灾民营里发通知,今天不限入城人数,而且还特意强调了城里发布了新的告示,所有人都可以去看。
这种待遇在之前对灾民来是没有的,他们刚来的时候人数不多,进出城还不受限制,后面人一多起来,他们就全都被拦在了城外,就像他们是什么可怕的瘟疫一样,进了城会让里面的绫罗绸缎都染上脏污。
前几日有了新的告示,他们暂时有了茅草屋遮顶,时不时也有口热饭吃了,日子好过了不少。
但是进城还是只有少部分人才有的权利,更多时候更多人都只能坐在几十个人一间的茅草屋里眺望自己故乡的方向,想着再熬下去,总有一天能再回到那里,在他们自己的田里种下属于希望的种子。
他们没想到这会刚吃了热粥,居然还会有官老爷踏足他们这个棚区,告诉他们可以尽情的进城了,还说什么城里出了新的什么告示,这下有事没事的人都想去凑个热闹。
在城门的时候果然没有被拦,他们走路的腰背都敢挺的比之前要直了。
等棚区里只剩下一些实在走不动的了老弱病残时,圆月城门下新贴的告示下已经挤满了人,这时甭管是绫罗绸缎、棉衣布衣还是麻衣,都不用抬手就能碰着了,人与人反倒比以前少了很多“泾渭分明”。
灾民们识字的不多,三三两两凑在一起,把认识的那几个字都交了出来,也拼不出一篇完整的告示,愁地都抓起了头发。
旁边有人看不过眼了,对着上面的告示一字一句念了起来:“告示:前有山洪无情,摧家毁园,致使湖州百姓流离失所,今有蛮人入侵,让边疆百姓不堪其扰,经朝议决定,现颁布以下告示:
一:广招身强力壮者从军,不拘籍贯。
二:凡新从军者,每人先颁二两白银,灾民加一两,衣物鞋袜、盔甲、头盔均配。
三:灾民从军者,其亲属如有返回旧址,均统一由衙门官兵护送,可在原籍贯所在地每户分水田三亩,旱田五亩,附十亩春种一年,免三年赋税。
四:灾民从军者,亲属优先落地圆月城籍贯,分水田两亩,旱田三亩,城外荒地任开,附十亩春种两年,免五年赋税。
五:灾民户无从军者,亦可返回原址,附一两白银,三亩春种,留下者需到衙门登记入籍,可开荒地五亩,附一两白银,三亩春种。
特示,后面盖了个玉玺印。
听清告示里写的是什么之后,底下很多灾民站不住了,身单衣衫薄的硬是激动出了一身热汗,这薄薄的一张告示于他们而言,就像是一艘巨轮,把在苦海里沉浮的他们都承载了起来。
--------------------
第59章 一时法与长久计
===============================
山下骚乱动荡没有那么快能传到城外山上,寺里唯有谢霄时借着暗卫从侯府带来的书信中窥出一二,至于其他人还是一无所知。
等到告示前的人群差不多散尽了时,屋子里的温元才悠悠转醒,她昨夜临睡前想了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