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章 恒河猴实验
书本的内容果然跟教科书一般无趣,如若没有每个单元自带的案例分析,齐阳觉得别说第一章 了,第一个小标题他都撑不过去。加之心理学对婴孩的研究较少,研究方法也有不少短板,很多实验和数据结果都不这么尽如人意,不过从理论上而言,齐阳觉得还是有很多借鉴的价值。
他详细查看了关于婴幼儿时期的孩童由于父母的养育方式导致的不同,简而言之,当时的民间分为两派家长:第一种是传统的养育方式,大多在三岁之前孩子不离手,对孩子的要求也是有求必应;第二种则是新式的观念,对孩子的哭闹并不立刻理会,而是延时满足。
这种新型的养育方式是基于现代科学对孩子生理健康研究得出的结论。很多孩子在哭闹的时候并不是因为渴了饿了或是不舒服,有时候婴幼儿只是单纯为了吸引父母的注意力,比如,孩子在半岁以后其实可以睡整夜不需要喂夜奶,但夜半的哭闹可以使新手父母疲于奔波,这样就不会有时间怀上第二个孩子,从而自己能获得足够多的资源,这种自私的基因深植于所有人类的本能之中。于是对应的新型养育方式应运而生,让婴儿在哭闹时不能立刻得到安抚,还美其名曰锻炼孩童延迟满足的能力。然而,在一段时间的追踪调查后,学者们在孩子们成年后发现大部分用这种非传统方式养育的孩童在成年后出现了更高的心理疾病比例,包含但不限于抑郁,双向情感障碍,在处理人际关系时较难产生亲密感等。相比传统的方式养大的孩子,他们在社交中有着更为明显的隔阂和割裂感。
齐阳回忆了齐月的处事方式,对比书上罗列的症状,只重不轻。案例分析的时候有一份补充阅读是关于灵长类动物的实验,齐阳搜索了那个实验的视频,年代显然已经非常久远,视频有些模糊,但配合字幕理解起来没有问题。
实验将一个幼年的长臂猿单独关在一个笼子里,笼子的一边是扎满尖刺的铁质“妈妈”,在尖刺中倒立着一个奶瓶,每次小猴子去喝奶的时候总会被扎得满身疮痍;笼子的另一边是布艺的“妈妈”,这位“妈妈”没有乳汁,但却有温暖的,不会伤人的怀抱,科学家想以此来证明是否幼崽对母亲的渴望全然来自于对食物的需求。但这只可怜的小猴子,除了必要的喝奶,大部分时候都蜷缩着身体躲在布头“妈妈”的怀里,惊恐的大眼睛只有陷入它的怀抱时才安稳地合上,静静地匍匐在“母亲”的怀里安眠。
实验的最后小猴子又被放回了族群中,齐阳听到机械地解说诉说着这只无法合群的幼崽如何无法抑制的暴怒,如何血淋淋地自残,又如何被猴群驱赶出去,孤零零地死在郁郁葱葱的绿叶中。他关掉视频,想到陆延第一次带齐月跟自己吃饭,说看到他一个人,孤独地坐在楼梯间,吃着盘子里的食物,就像这只没有办法跟自己族群建立亲密关系的小猴子一样,被世间的感情排除在外。
或许他都不觉得自己可怜,他只感到不解。
齐阳半靠在宿舍的床上,总感觉指尖的一点一滴还是被齐月握住的触感。从有,慢慢进入无的世界,看到他残缺的半身塌陷的样子,齐阳觉得自己的心里也跟着他一点点塌了下去。
或许整件事对自己是个提示,齐阳想到,齐月曾说过,以前没有向导能唤出自己的身形,虽然来到齐阳面前的只有一半的他,但至少齐月能够出现,就代表自己多少还是占了优势。也可能,正是齐月对齐阳的这份执着得到了回应,他的精神世界才愿意显现出脆弱残破的原因,这也是为什么,齐月最后的样子是个一无所知的婴孩。
他觉得自己有必要找一些额外的资料补充一下。这本书的主要内容都是关于婴幼儿的心理和家庭教育的方式,一看就是写给普通人的,但对于向导和哨兵的精神疏导和链接只字不提,显然并没有这部分的涉及。齐阳认为,能找到现实中跟哨兵有关的案例是最好不过的,如果自己运气好,说不定还能查询有关治疗的方法和成功治愈的例子。
但要从何入手呢?
齐阳无奈地翻着书,这本书显然原来是属于这家大学的图书馆的,书本的封底内页有着借阅的痕迹,蓝色的印章在雪白的页面上格外显眼。
等一下……如果这本书原本在图书馆好好待着,为什么现在会被搬到他们的教室里。没记错的话,大学的教室都是轮换的,不可能出现有固定的书本留存。再加上齐阳清楚记得自己跟小灯泡翻找的时候,所有的书籍都是心理学和向导有关的内容,这所学校的藏书应该始于战前,那么新来的向导书籍必定是老师故意放在那里的,也就是说,那个教室里所有的书,都是他们的老师挑选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