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哪怕她自己也看不上柯林斯的愚蠢和惺惺作态,依然主动积极争取。
就连柯林斯这样可笑的人,都能因为牧师的工作,和一份稳定的收入,而被女性主动追求,达西比他好了何止百倍。
所以他自信自己能成功,但千算万算,伊丽莎白不是一般的女子。
她聪明,独立,有自己的想法,别人认同的,她未必认同,别人认为是对的,她依然抱有批判精神。
伊丽莎白打定了主意嫁给爱情,而不是有钱人。
可当这份爱情是靠侮辱父母亲人而获得,她也不愿意默默忍受。
或许就连班纳特夫人为了伊丽莎白能嫁给约瑟夫这个好女婿,而忍受伯爵夫人的冷嘲热讽。
但伊丽莎白自己绝对不会允许母亲受辱,而装聋作哑。这就是女主独特的魅力所在,而苏叶确信,伯爵夫人会欣赏这一点的。
即便她自己不是这种人,利益为重,但谁又不愿意接受这样的人当家人呢。
至少她不用担心伊丽莎白在嫁给儿子后,会生出外心。
她可以全心全意教导,然后把自己一手打造的人脉网交给伊丽莎白,伊丽莎白可以做的很好,并以此帮助约瑟夫。
这一点,她的大儿媳就做不到,那是一个普通的平庸的贵族小姐,是做不到不动声色和人交谈,收集信息,分析每个人言语背后的目的和深层表达。
职场如战场,夫人的交际场也不逞多让,尤其是上流社会这些女人们,说出的每句话,都可能有深意。
或许她们自己没意识到,但通过她们,就可以得知一些她们丈夫或父亲兄弟的想法和行为。
伯爵夫人虽然还没有建立完整的信息搜集体系,却已经通过敏锐的思维,做到了这一点。
但这纯粹靠自己的悟性,很少有人能做到她这种程度,男人都不行,更何况那些只接受了淑女教育的女人。
但伊丽莎白不一样,她天生善于观察,也喜欢研究人性。
原著里,她就有说过,自己会观察附近的邻居,观察他们性格特点,以及背后的说话逻辑。
虽然当时达西反驳了她,认为乡下的人太少,来来去去就这些人,观察没有意义。
但苏叶要说,虽然大城市人确实多一些,也汇聚了形形色色的人。
但人性中的底层逻辑是一样的,无非是利己或利他,每个人都有追求,摸清楚了他深层次的追求,反推到行为上,就合情合理了。
不过那就涉及到了心理层面,倒也不用这么深入研究。
提到这个只是说明,伊丽莎白在这方面有兴趣也有天赋,伯爵夫人很难找到这样的继承人了。
相比这个难得的优点,班纳特一家造成的小小笑话是事吗?
其实压根不会对约瑟夫有影响,其一,在班纳特先生未去世前,他们一家都会住在郎博恩,不会跟着伊丽莎白去伦敦。
即便班纳特先生去世了,班纳特夫人也会跟着大女儿简生活。
而在看出宾利对简的心思后,伯爵夫人就可以断定,班纳特夫人肯定更乐意和宾利夫妇生活在一起。
至于剩下的那三位小姐,只要伯爵夫人想,总能把她们嫁出去的。
说到底,班纳特一家造成的笑话是有限的,能控制在一定范围内,而且仅仅是笑话,并不是麻烦。
至于小女儿莉迪亚私奔这件事,维克汉姆都不在了,自然就蝴蝶掉了。
她或许会如愿嫁给一个红制服,顶多以后生活不如意的时候,需要姐姐们接济一二。
可有宾利在,也轮不到其他人,宾利可太富了,而且慷慨大方,拿出一点小钱,接济一下妻妹,完全是小事。
所以班纳特一家虽然是约瑟夫和伊丽莎白之间的阻碍,其实只是一些小问题。
真正横在他们面前的,是他们能不能正确认识自己和彼此,以及是否已经足够深爱,并愿意为了对方做出努力。
事实也正如苏叶所想,舞会开始后,伯爵夫人的脸色就一次比一次差,在最后柯林斯当着她的面,喋喋不休说凯瑟琳夫人好话的时候,反而平静了。
其实,这个世界因为苏叶带来的变化,凯瑟琳夫人和德包儿家族远比原著里更有钱,有钱到让德包儿夫人任性的住在巴斯不回来。
而每年一次回到罗新斯处理产业相关问题,就已经让她很忙碌了,至于当地教区牧师更换这种小事,她完全没在意,就是随手一指。
毕竟不管牧师换成谁,都得对她毕恭毕敬,那弯腰躬身行礼最谦卑的那个,在她眼里自然就最合适。
所谓凯瑟琳夫人对他看重,也不过是例行公事的把人叫来问了几句话,然后六人共进晚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