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当初反抗的民族首领高莫就带领剩下的各族人,往西翻过目梁山,在雪山脚下建立了国家,叫越西。
而大长国的国主因为他们的反抗,死在了战场上,军队权力落到了权臣崔家手上,他们扶持幼主登基,然而一连三任皇帝都不长寿,年纪轻轻就去世了。
不过二三十年,崔家崔格叔取而代之,成立了朱提国。
崔家虽然姓崔,但并不是汉人,也是本地少数民族的一支,只是他们已经汉化好几代了,和真正的汉人没什么区别。
朱提国施行的制度,是照着前中原王朝设立的,但为了分权,也因为是窃国,崔格叔需要拉拢国内其余忠心前大长国的势力。
于是他设了一个三家分权的模式,崔家是国主,另外还有权臣高家,魏家,和赵家。
这种方式倒真让崔家的王权稳固下来,大家不再想着大长国的事,而是坐下来一心争权夺利。
他们也不是没想过向西征讨越西国,有一次直接俘虏了高莫,只待瓦解其余小部落,就可以统一了。
然而就在这时,越西出现了一个猛人段兴阳,直接带着剩余部落杀了来,把高莫又抢了回去,甚至还勇猛的直逼朱提王城。
要不是他们士兵是真的少,粮食也供应不足,就真的要灭了朱提了。
可人手和粮食不足,段兴阳也只能望朱提而兴叹,带着剩余士兵回去了。
此一战消耗了两国有生力量,甚至十四岁以上的男子都上了战场,回来的不足一半。
这也让两国都没机会南下,与下面的天兴国大义国掰一掰手腕。
段兴阳回去后,直接成了越西的大英雄,又掌握了军权,士兵都服他,相反高莫的威望下降了一大截,即便依就是国主,可国内的权柄已到了段兴阳手里。
好在段兴阳没有取而代之的想法,就是抓着权柄不放。
越西形成了一个略微有点奇怪的格局,高家稳坐在国主的位置上,而段家掌握军队和一部分政权,成为越西国第一大权臣。
在越西,你可以得罪高家人,但绝对不能惹段家。
而高家的王位继承,得看段家的脸色,看他们愿意扶持哪一位,而不是国主决定哪一位。
这一格局沿用至今,高家是明面上的国主,段家是实际意义上的掌权人。
段家现任家主段明辉是个贪财好色之人,没有大局观,眼里只看到段家的利益,甚至隐隐有取高家而代之的野心。
粮商会一进入越西,就把段家的情况调查的一清二楚,更是对段明辉宠爱的美人进行了投资,让她帮忙说话。
在这位美人的帮助下,粮商会一共在越西建立了三个大小不等的庄子,收拢妇女儿童老人两万多人,青壮三千人。
其中身体素质最好的一千人,以各种方式,越过东边的朱提,进入了宋将军的水师。
哦,在朱提招募到的更多,足足五千人,很大一部分是汉人。
他们得知粮商会是中原来的,天生就具有好感,在帮忙安顿家眷后,毫不犹豫答应招募,和越西人合到一起,在海南秘密训练了半年,就登船去了太平洋某岛。
这其实并不算是水师正规部队,其实属于苏叶的士兵,作用嘛,见仁见智。
是成为海上航行家,还是某岛上的开拓者,亦或者海盗?总要视情况而定,但作为配合宋将军作战的编外人员,他们的战斗力确实强悍。
因为这个,这些年从南邵源源不断招了许多兵,人数超过了五万有余,但还远远不够,会持续向外输出。
原本苏叶这样搞,很容易让本地只剩下老人,女人和孩子,毕竟南邵本就地广人稀,七国加起来也没多少人。
可与此同时,他们还往这里运人,像倭国被占领后,大部分俘虏都被运来此地,还有朝鲜半岛,越南的万象人和占人等。
有很多都是未开化的民族,仍处于原始部落,派人把他们弄来,先运到更需要发展的云贵高原来,等这里的土地都消化了,再慢慢往更南边扩张也不迟。
这其中粮商会的功劳只有一小半,大部分还是大楚各地权贵,以及那些海商们干的。
他们跟着粮商会行动,获到了好处,东北平原的庄子,让他们赚得盆满钵满。
于是轮到南邵,想也不想就跟进,甚至无师自通各自去攻略七国国主和权臣,从他们手里买下大片大片的土地来。
然而问题来了,云贵本就地广人稀,在高原上,且高原再生高山,一山叠着一山,崇山峻岭绵延不绝,买下的土地大部分是山地,能种植粮食的地很少。
怎么办呢?不能买下来就直接放着浪费吧?
继续跟着粮商会学,当初他们就是盲目跟进,现在发现问题了,还是得闭着眼睛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