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怎么回事?难道那些人递上来的证据是假的,甄家还真一分都没贪?
怎么可能,傻子都不信甄家清清白白!
“问题出在这里!”马明奎指着四川盐税的账本,翻到其中一页。
“自贡盐场?”新帝挑眉,开始一页页翻阅后面的记录。
自贡盐场源远流长,早在几百年前就已经出现盐井,产量也非常惊人。
可到了前朝,因为不明原因,渐渐废弃了。
大楚刚立国,百废待兴,□□派了盐运使去自贡,查探是否真的产不了盐。
经过那位大人及一干工匠的再三探查,发现盐井还是可以出盐的,只是需要挖得更深,以及用到更好的设备。
□□命工匠加紧研究,争取把盐挖出来。
随着近百年的努力,自贡盐井终于可以做到自给自足,让四川一带的百姓吃上食盐,而不是一直从外面购买。
天府百姓吃盐的成本一下子降下去了,生活逐渐殷实,朝廷也能获得来自自贡的盐税。
但那里出盐比其他盐场困难多了,能保证四川百姓的日常所需已经很不错了,朝廷从未期待从四川获得更多盐税。
事实上在前面好几十年都是如此,自贡的盐税不过每年五六十万两罢了。
可从十几年前开始,自贡的盐税渐渐多了起来,涨到了七十多万两,之后每隔一两年都会有涨幅,一直到去年,变成一百七十多万两。
这个数字在总体盐税上看,实在不出彩,以至于所有人都忽略了。
然而新帝只想冷笑,怎么会这么恰好,自贡每年多了多少盐税,江南那边就会少差不多的额度。
这不是监守自盗是什么?
他看向寿康宫的方向,父皇啊父皇,你为了甄家可真是煞费苦心,还专门为他们开了偷梁换柱的口子。
那你是否又知道,甄家趁机捞了多少?想必你是没看过这些账本的吧?
只要看过,一核算就能知道,甄家至少捞了六百多万两!
这还仅仅是盐税呢,织造上还有,怪不得五下江南一次比一次奢华,甄家却不觉得为难,羊毛出在羊身上,哼!
那些大臣也是瞎的,这么明显的数据都看不到,整体没问题,就真的没问题了?
一群只会夸夸其谈,什么都干不了的家伙!
“自贡原本的盐运使是谁?倒是个有本事的,竟然能让盐税连年增加。”新帝淡淡道,如此有本事,却被太上皇一直压着,成了表面不功不过的官。
“这……”马明奎为难。
“直说便是,吞吞吐吐做什么!”新帝不悦,没好气道。
马明奎低下头,“是高家三爷。”
新帝神情一滞,“高家,怎么会是高家?”
高家说起来也是世族,从前朝就是北地有名的大族了,至今四五百年历史。
前朝末年,高家先祖位列一品大员,对前朝皇帝忠心耿耿,时常劝谏,也因此惹恼了当时的皇帝,被下令仗刑抄家。
本来全家该被流放的,但高家兴许还有点气运在,那位骄奢淫逸的皇帝突然病逝,留下幼帝登基。
辅政大臣知道高家是冤枉的,就免了他们的刑罚,但并不想高家重新进入朝堂,与自己争夺权力。
于是高家免于被流放,但一家人成了白丁,家产也都抄没了,只留下祭田被归还。
之后那位高家先祖因伤病去世,高家彻底沉寂,直到前朝灭亡。
林家是跟着□□打天下的,为□□出谋划策,高家并没有,他们隐在乡下耕读传家,直到六十多年前才出仕。
但高家的家教显然非常人,这一代的高家兄弟三人,各个聪慧考上了进士,明明一家三进士,荣耀至极。
偏他们低调,三人相差十几年上榜,且名次都靠后,在二甲十几名到一百名以内。
且每个上榜的人,年纪都在三十左右。
这样的高家人,在众多年轻进士面前,一点也不起眼。
进入朝堂后,他们也是稳扎稳打,高家大老爷高古栋现今五十有六,当官三十年,不过从三品。
二老爷高古梁比大老爷小两岁,但因为出仕晚,仅仅当了二十年官,是从四品。
高家三老爷高谷才比两位兄长小六七岁,出仕时正好而立,当了十八年官,是正六品盐运使。
且这个位置他坐了十二年,差不多就在他治下,自贡盐税逐渐增加。
高家这样低调的家族,要不是因为太子妃出自高家大房,新帝还真记不起来。
既然高家三爷就是自贡的盐运使,先太子不可能不知道四川那边盐税情况。
所以他是一早就察觉了江南盐税不对劲,才会派人去金陵监视调查甄家吧?
至于为什么之前没有揭穿此事,其实也很简单,刚开始甄家确实是为了太上皇背锅,贪墨下的银两都填入南巡这个大窟窿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