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许他们心中也感觉耻辱,因此即便张珦颇为富贵,他们也没想着过来投奔,终归留了一丝底线。
然而他们不知道的是,这底线有多不值钱,又有多致命。
苏叶已经想到,为何张珦特意找到这张家,而不是王家,李家,或者其他已经落寞的家族。
在这个时代,大家讲究出身,你可以穷困潦倒,但只要家族显赫过,大家提及你,自然而然也会尊重几分。
而那些经商发家之人,即便过的富裕,如果没有一个说得过去的家世,不仅会被人看不起,也很难融进某些圈子。
就比如苏叶曾听过一则传闻。
说的是赫赫有名的盐商李德兴,家资富饶,富贵到什么程度呢,称江南第一富商都使得。
可就因为他父祖都是小吏,再往上也都是名不见经传的流民。
等他发家后,别人虽当面奉承,背地里却嫌弃他商贾味过重,不是可结交之人。
这也就算了,李德兴有一小儿,天资聪颖,自小诗书经义,朗朗上口,仅六岁就成为远近闻名的神童。
李德兴有意为小儿寻一名师,栽培成李家麒麟儿,以后为官做宰,到时李家才真是发达了。
然而他寻访大半年,连连碰壁,那些名声响亮的老师,要么说自己精力不够,不打算再收学生,要么说自己的学识有限,教不了如此天才所谓孩童。
刚开始他还暗自得意,觉得吾儿果然聪慧异常,就连那么出名的老师,都觉得自己教不了他。
可渐渐的,就觉得不对劲了,一个两个教不了,难道十几个就没一人能教?
后来他一打听,发现之前说没精力的那位名师,之后又收了三名学生。
整整三名啊,这哪里是教不了,分明是不愿教他儿。
李德兴又气又急,生意人的和气生财,让他没有直接上门质问,而是备上重礼,一次次上门请教,说自己如何如何苦恼找不到名师,说儿子再耽搁下去,怕就要误了读书的好时机,最终沦为庸碌之辈。
是他这个父亲无能,小儿子生在他家,竟然深深错付了。
说到动情处,他痛哭流涕,呼天抢地,甚至说出愿意折寿十年,只为小儿能顺利求学的话。
如此为孩子着想,让那名师不免动容,忍不住心生愧疚,于是暗暗吐露了实情。
原来无人愿收他儿子当学生,不是因为这孩子不好,或者太好,纯粹是因为李德兴的出身不够,偏又太过出名。
众名师担心,自己收下江南第一富商的儿子,会被认为是收了重礼,进而怀疑他们的品行。
如果李德兴有个显贵的出身,或者即便以前曾显贵过,之后落寞了也可以。
大家还可以辩解,是敬佩其先祖品行,有感于孩子效先祖,才收下细心教导,以免辜负了孩子的天资。
所谓名师,既然已经出名了,就要为了名师细细维护,不能落下贪财的名声,更不能被人质疑其品行。
所以事情别扭就别扭在这里,名师受名声所累,不好收李德兴这个江南第一富商的孩子当学生,即便这孩子是真的聪明,外人也只会认为,名师看中的是钱财,而非孩童本身。
毕竟偏见天然存在,听其出身,祖辈小吏父亲盐商,第一反应就是禄蠹之辈,这样的家庭真有所谓的神童?
不会是为了好听杜撰出来的吧?
长久以来的习惯,大家都把吏称为酷吏,把商人看做重利而忘义之辈,即便宋朝开放经商,也不能改变这千百年形成的传统观念。
更何况,某种程度上说,这也是事实!
而李德兴的豪富也太出名了,但凡提及,几乎人人可闻,对他的身世经历,也了如指掌。
又是酷吏又是盐商,几乎都和众人心里鄙夷的存在划上等号,难怪那些名师们避之唯恐不及。
这就像后世的土大款一样,有钱但没素质,别人和他们交好,都会被怀疑是为了钱连面子都不要了。
所以如果不是真的看上他们的钱财,其他人反而会敬而远之。
这情况换到古代,只会更严重。
要李德兴没那么出名,他的孩子收了也就收了,偏他不仅在江南一地,而是全国扬名,难怪他辗转多地,都找不到愿意收他儿子之人。
而且随着他拜访的人数越来越多,这种情况只会越来越严重。
别人不收的,剩下的名师们就更不敢收了,到了最后,别说名师了,就连普通夫子也不会再收了,以免背上贪财谄媚富贵的名号。
好在李德兴醒悟及时,还没有把这件事传到外地去,不然他儿子是真的毁了。
最后这事是怎么解决的呢?
其实很简单,李德兴找了一家早已落寞的李氏家族连了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