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卫吓得浑身一抖,连忙匍匐在地,颤着嗓子回道:“臣在。”
“你身为朝廷御史中丞,肩负纠察官员、肃正纲纪重责,却偏听偏信、急功近利,枉顾朝廷律法、轻率从事。如此案情,一查便知,你却视朝廷法度如儿戏,未经查实便押解边关重镇长官入京问罪。你当这朝堂是什么?是你拿来党同伐异、擅权妄为之地吗?!”
说到最后,狂怒的赫连瑾咆哮着随手从案几上拾起一物就朝苏卫扔了出去。
一柄玉石镇纸在苏卫面前“啪”的一声摔得粉碎,溅起的碎渣迸在他的额头,将他的额头划破一道口子。鲜血顿时一涌而出,眨眼间就染红了苏卫的脸。
然后顺着他的鼻梁嘀嘀嗒嗒落在地上。
在如意说出那番话后,苏卫便知自己是被人算计利用了。
再联想到之前被剿杀在梁地的逆贼罗琅,苏卫哪里还不明白,他这是成了罗琅与赫连瑾两相较量的牺牲品。
罗琅棋差一着,没选对主子。
若非梁王如此不堪,早早便败了,这件事一出,谁胜谁负,还未可知。
苏卫做了多年的御史中丞,不至于一个案子连核查都不做就草草上奏。
梁王一方如果没败,罗琅如果没死,这件事一捅出来,赫连瑾想保沈绍安,就得冒天下之大不韪,担上一个“徇私枉法”、“色欲熏心”、“昏聩不堪”的名声。
甚至连被赫连瑾一力推上皇位的赫连徵,也会因此备受质疑、受人诟病。
不想担这个名声,沈绍安与魏无庸人头不保。
想救沈绍安,赫连瑾就无法在摄政王的位置上坐下去。
没了赫连瑾,小皇帝根本不是梁王一派的对手。
可如今……
沈绍安的事,事情背后有了罗琅做推手,整件事情的本质就发生了逆转。
苏卫如果不想死、不想被冠上与逆贼同流合污的罪名被满门抄斩,就得承认自己行事不谨慎,难当大任。
辞官归田,已经是最好的结局。
满朝文武大臣大气都不敢出,全体撅着屁股趴在地上。有些胆小的文臣,身体已经开始簌簌发抖。
苏卫战战兢兢回道:“臣,不敢……”
然而赫连瑾并不打算放过他,大声喝道:“来人!将苏卫摘去官帽、剥去官服,打入大牢。大理寺卿何在?”
大理寺卿连滚带爬从队列中出来,以头抢地跪在地上,“臣,在!”
“你即刻派人前往云州府,彻查此案。凡是参与伪造证据、污蔑朝廷命官者,一个不留,全部缉拿归案!”
大理寺卿连忙磕头,“臣,谨遵摄政王钧旨。”
苏卫被禁卫军带下去之后,赫连瑾一时没有说话,整个大殿内落针可闻。
有几个还想奏事的大臣,将袖子里的奏章悄悄往回塞了塞。
傻子都知道,今日不是禀奏政事的好时候,搞不好连官帽带人头都保不住了。
冯家那个二愣子是真勇啊,敢当着摄政王的面说沈小将军是那女子的姘夫。
这次,就算先帝从皇陵里爬出来,也救不了他们母子啦!
苏卫也是,弹劾谁不好,非得找最硬的骨头啃。
这下,把牙给嘣掉了吧?
搞不好,这次恐怕连脑袋也保不住喽。
第170章 敕封
许久许久,小皇帝略有些结巴的声音缓缓响起,“众卿,可还有事禀奏?”
诸位大臣连犹豫都没有,齐声回道:“臣等,无事。”
小皇帝轻轻吁了口气,转头小心翼翼问赫连瑾,“皇叔?”
赫连瑾点了点头。
小皇帝朝赵弗使了个眼色,赵弗连忙从地上爬起来,大声道:“退朝!”
就这样,自大梁朝建朝以来,用时最短的一次大朝会就这样结束了。
大朝会没过几天,魏无庸的任命就下来了。
他从一个边陲小县的从五品上县令,被任命为京兆府少尹,从四品下。
看似只升了一级。
但京兆府是京城重地,三年期满,京兆府少尹一旦外放,那就是一州刺史长官。
相当于一步登天了!
至于冯家母子到底因为什么被魏无庸缉拿,私底下什么说法都有,但无人再敢拿到明面上议论一句。
再说了,与其相信沈绍安这个胸无大志的纨绔结党营私,还不如说他出去偷嘴给摄政王戴绿帽子的可信度更大些。
且经此事之后,在摄政王赫连瑾还政皇上之前,恐怕再无人敢在沈绍安这个太岁头上动土了。
大朝会过去两天,父亲沈时戬带着大哥、二哥和两个侄儿以及两千亲兵回了京城。
父亲和两位哥哥进宫面圣,清麟、清濯回了府。
次日,皇上敕封沈时戬为镇北侯、并世袭三代的旨意到了沈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