颍川太守惊奇地发现:他派去替荀彧办事的幕僚,全部胖了一整圈,还重金挖了荀彧军中的伙夫(炊事员),来颍川开酒楼、带学徒。
就这样,荀彧麾下士兵的战斗力,让他一雪前耻,又得三万人口。
百姓为他创作歌谣,四处传唱——“天下大乱兮市为墟,母不保子兮妻失夫,赖得荀君兮复安居。”
今年被举孝廉的士子,大多成为三署郎,也就是五官中郎将、左、右中郎将统领的郎官。他们已经在朝廷实习了一段时间,到了该外放的时候。
大家挤破头,都想去汝南郡或者颍川郡担任县令、县尉之类的官职。
听说不仅东西好吃,人身安全也有保障。
可惜县令、县尉总共就那么几个名额。最后,连书佐、刀笔吏的人数都超出了编制,还有世家子弟给荀彧写信,表示想来开开眼界,没有职位不是问题,他可以免费效劳,管吃管住就行。
荀彧正在写回信,书童思齐前来禀报:“郎君,出事了!孔融孔文举先生在颍川书院讲学,因为学术之争,和韩先生打起来。郭奉孝劝架,他人懒嘴毒少礼仪,把孔先生给气晕了。”
荀彧抬头,眸中一片清冷的雪光似被暖阳融合,亮晶晶。
思齐怀疑他在心中暗笑。
话说孔融晕过去,又被救醒,他指着郭嘉的鼻子,大声呵斥:“竖子!无赖!得理不饶人!”
郭嘉唇角的弧度更张扬了几分,“原来孔先生还知道自己不占理呢?”
孔融:简直活活气死,似乎找错了吵架的对象,这臭小子的嘴巴真毒,吃蝎子、蜈蚣长大的吧?
第21章
更让孔融郁闷的是,他只不过瞪了郭嘉一眼,韩融立刻像老母鸡护崽似的,挡在郭嘉身前,手杖触地。“是文举(孔融)动手在先,怨不得我的弟子出言不逊。”
郭嘉从韩先生的背后探出脑袋,肆无忌惮地做了一个鬼脸。
孔融只觉得胸腔里仿佛烧着一锅开水,不断地翻滚沸腾,火气冲得太阳穴突突乱跳:“是元长(韩融)先骂我不材,无用!”这是孔融的心病,去年,他因为“无用”没办好上司交代的事,失业了。
孔融先前是司徒杨赐的幕僚。黄巾之乱的时候,何进被封为大将军,一人之下的高官。杨赐让孔融替他向何进贺喜。
孔融拿着名帖,来到大将军府门口,发现百官都来恭贺何进升官,院子里已经排起了长龙。只有少数高官显贵、名士俊杰可以得到通报,提前进入厅堂之中。孔融四岁就因为让梨出名了,他自信满满地把名帖递给门卫。
谁知这门卫碰巧没听过孔融的大名,也可能听过,但是未曾留下深刻的印象。门卫抬手朝门边一指,示意孔融去排队。
没有得到任何优待,孔融不乐意,一把抢回名帖,转身就走。何进查看来客名单,发现公卿百官之中,唯有司徒杨赐不曾派人拜贺。杨赐也很委屈,觉得孔融无用,没把事情办好。孔融干脆辞职不干了。
所以韩先生说孔融无用,他才会怒气上头,推了韩先生一把。然后他就被韩先生用手杖敲了头。
郭嘉发出一声轻笑:“韩先生是夸您。这是《庄子》中的典故,‘不材之木,终其天年。无用之用,终为大用。’韩先生祝您长寿,将来有大用,您怎么反倒发怒呢?”
不材之木,终其天年。(郭嘉口述版)
从前有一个木匠,要去齐国。路过曲辕这个地方,看见一棵被村民当作神社的大栎树。这棵栎树有十丈粗,树冠大到能够遮蔽数千头牛,树梢高临山巅。观赏大树的人群像赶集似的来来去去。木匠却只顾着赶路,看都不看一眼。
木匠的徒弟仰望着大树,惊呼:“师父,师父,这颗树多大呀!我做木匠这么久,从来没见过如此壮美的大树!师父,您不看看吗?”
木匠不屑地回答说:“算了,不要再说它了!这是一棵无用的树,长得高大又如何?做成船定会沉没,做成棺椁定会很快腐朽,做成器具定会很快毁损,做成房门定会流脂而不合缝,做成房梁定会被虫子蛀蚀。这种不能取木材的树。什么用处也没有!”
徒弟们只好按捺住欣赏大树的心思,跟着木匠离开。
这天晚上,木匠睡到半夜,突然在睡梦中被敲醒了。
其实他也分不清这到底是不是梦境,只见一位白须白发的长者拄着手杖走过来,用手杖敲着他的头说:“醒醒,你这蠢东西!”
木匠被敲懵了,“老人家,您找我有什么事呀?”
“咳咳,我就是被你评价毫无用处的那颗树。”
木匠吓了一跳,呦呵!老树精来找麻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