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名著同人)[19世纪]危险迷人“B先生”(48)

作者:山海十八 阅读记录 TXT下载

③参考《码书:编码与解码的战争》,西蒙·辛格/著。

15世纪密码术在欧洲兴起,意大利是它发展的最佳温床。

因为位于文艺复兴的中枢位置,更因为它由诸多联邦组成。这些联邦相互算计,外交举动频繁。传递消息时就要用到密码,也就有了每个联邦设置密码部门,配置密码秘书。

随后,欧洲诸国开始培养密码分析家。

进入16世纪,著名的密码学相关事件出现,史称“贝平顿阴谋”,开启了近现代密码学的先河。

·

英格兰伊丽莎白一世女王时期,苏格兰女王玛丽与贵族用密码通信,企图篡位夺取英格兰王位。密信被警方截获之后破译出来,玛丽谋反失败被杀。

这是西方近代史上重大的解密相关政治事件。

之后密码学一直不断发展,当19世纪电报被制作出来之后,密码学就进入了机械化时代。

第15章 Chapter15

==========================

Chapter15

译文的问题概括如下:

『我将一张纸条扭转180°,把它的两端粘起来,做出了一个“神奇纸带圈”。

一般的纸条在首尾相连后,纸圈有着里外两面。

“神奇纸带圈”却只有一个曲面。

假设在上面放一只虫子,虫子不用跨越曲面的边缘就能爬遍整个面。

这是一种二维单面环状结构,在上面走的虫子永远走不到终点。

试问,是否存在另一种空间也能循环往复、无内无外、永无尽头?』

代号为「幽灵先生」的神秘人,在报纸上以一段长长的加密文字,描述了这个异常复杂的问题。

它在这个时代可以说前所未闻,是与后来的拓扑学相关。

布兰度上辈子所知的“拓扑学(topology)”,这个词汇如今仍没被创造出来。1829年,它仍在萌芽期,现在被叫做形势分析学。

从近两年阅读的学术刊物,她确定幽灵先生所述内容涉及的数学理论尚未在这个世界问世。

所谓的“神奇纸带圈”是一种拓扑学结构。

上辈子,它被称为“莫比乌斯环”。

在19世纪50年代,由德国数学家奥古斯特·莫比乌斯与约翰·李斯丁分别独立发现。

莫比乌斯环能在三维世界中被制作出来。

另一种神奇循环却只有理论概念,无法在三维空间里被呈现出来。

它,没有内部与外部的差别,是一种无定向性的平面。没有边界,永无尽头。

——正是上辈子在19世纪80年代被提出的“克莱因平面(Kleinsche Flasche)”。

由于命名时翻译的失误,将Flaesche(平面)写成了Flasche(瓶子),而后被习惯称呼为“克莱因瓶”。

布兰度快速把《普鲁士趣闻周报》的合订本从头到尾翻了一遍,最后一期是今年六月。

谜题被提出后,幽灵先生没有再次现身于广告栏,也不曾发现有人对他的问题作出回应。

是没人能破解广告栏的密语,连问题是什么都没弄懂吗?

或者有人读懂题目,但倒在了给出答案的这一步?

抑或提问人与答题人的后续隔空交流转移到了其他报纸上?

以上三种猜测皆有可能。

布兰度端详着手中译文,慢慢无声地大笑起来。

有趣!

非常有趣!

一份看似癫狂错乱的“加密广告”,展现出了两个时空的差异性,更让她触碰到潜伏于混乱时代的秘密。

有的理论,发现它的人不会一定将其公之于众。

也许,某个提出者诉之于口了。

却使用了大多数人看不懂也听不懂的方式,如果无人破解,它最终会成为绝密彻底湮灭于时光长河。

布兰度难得没有按时休息,立刻三步并作两步来到书桌前。

取纸笔,走笔龙蛇。

刷刷刷,一气呵成写下如同乱码的一篇密文。

依照幽灵先生提问使用的加密方式,她在回答时采取了同样的密钥,描述“克莱因平面”的数学概念。

全文却没有将这种无定向性的平面命名为「克莱因瓶」,只以“祂”代替。

原因简单,谨防轻易掉马甲。

巧了!

今年,挂在畅销书排行榜末尾的《神曲》插图版,插画师的笔名就是「克莱因的瓶子」。

当时,布兰度以此为笔名,单纯为了纪念穿越时空的滋味。

“克莱因瓶”的理论被人类提出了,但它无法在人类生活的三维世界被创造出来,只有在更高的四维世界才能被实现。

人类无法企及的神秘空间,它无内无外、永无尽头。

这种神秘性,像极了诡谲的时空法则,也像死而复生必须历经无形的地狱式历练。

在这个世界,除了自己,谁能懂“克莱因的瓶子”不只是笔名,还蕴含了多重含义?

同类小说推荐:

耽美作者主页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