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名著同人)[19世纪]危险迷人“B先生”(119)

作者:山海十八 阅读记录 TXT下载

人们称呼它为「黑铅」,也就是如今所用的石墨。

最开始,只把石墨切块,直接拿在手里作为写写画画的用具。为了防止手被染黑,用布条或麻线缠绕一端使用。

到了17世纪末,黑铅终于摆脱了未加工的使用形态。有了以木为杆,以石墨为芯的笔形结构。

在木条里嵌入石墨,却不是想做就能的容易事。

除了需要精巧工艺技术,没有优质石墨原材料成为最主要的问题。

英国博罗代尔的「黑铅」品质最佳,在欧洲供不应求。从十七世纪出口开始,它的价格就高居不下。

暴利之下,盗采者猖獗。某个矿口的开采量总会有上限,时间一久就矿产量告急,要找不断新矿。

时间来到十八世纪,英国议会发布了限购令。英格兰出产的石墨成为贵价物品,限制它的出口数量。

同时,乔治二世在1753年3月宣布了《加强防范黑铅矿盗窃条例》,把私闯石墨矿场、偷盗石墨的行为定为重罪。

从此开始,英国铅笔与欧陆铅笔走向不同的发展之路。

英式铅笔,占据石墨矿的主场优势,以内芯以纯石墨著称。

欧陆铅笔因为英国的限购令,不得不在石墨中混入了其他原料。

于连演示了三种不同铅笔制作方式。英式的,法式的,与普鲁士式的。

英式铅笔,制作相对简单。先将石墨切成条,再把杉木锉出恰到好处的凹槽。最后将石墨条嵌入木条,两者进行黏合。

普鲁士铅笔,是十八世纪初期创造出来的。

欧陆铅笔制造者发现越来越难获得英国优质石墨,自然而然要节省使用石墨。

将石墨磨成粉,加入硫磺,以及作为黏着剂的树胶、鱼胶等物,把它们加热充分混合。

等到混合物半冷未冷,像是做面条一样,先把它揉成团。再等完全冷却,将它切成条状放入木条卡槽中,又用胶水黏合另一半木条,普鲁士铅笔的铅笔就做好了。

班纳特一家没有用过普鲁士式的铅笔。

布兰度在剑桥年市上见过,但售卖它的摊位少到只有两家。虽然物品售价低廉,但少有人问津。

是什么原因?

于连在现场给出了答案。

把普鲁士式铅笔靠近烛灯,很快就有一股刺鼻气味从铅笔里散发出来。

是硫磺燃烧的气味,再过一分钟,就看到笔尖冒起了一团蓝色火焰。

这让班纳特家五姐妹看得目瞪口呆。

尽管在书上读过硫磺燃烧会产生蓝色火焰,但眼前一幕仍旧像是魔幻戏法让人震惊。

设想一下,如果事前不知道普鲁士式铅笔的成分,而它的外观被做成与英式铅笔一模一样。

某天,夜深,万籁俱寂。

书房内,独自一人,在烛火照耀下看书。

一边看书,一边无意识晃动铅笔。笔尖不小心靠近了烛火,突然窜出了一团蓝色火焰。

上帝!

那是多么惊吓的一幕。

这与英式铅笔的稳定性形成鲜明对比。英式铅笔遇热不会发出刺激气味,更不会变成一根火焰棒。

布兰度也是第一次使用普鲁士式铅笔,现在不奇怪为什么后来它退出了文具市场。

被淘汰总是有原因的。

这种笔不仅有怪味与着火风险,而且书写起来也很艰涩。

英式纯石墨笔芯,写字顺滑,落笔流畅。

普鲁士式的混合笔芯坚硬易碎,它容易划破纸张,笔头时不时断裂。

果然,实践出真知。

布兰度准备制作削笔器,需对当今铅笔的笔杆、笔芯软硬程度都有全面了解,才更能精准控制磨笔砂盘的砂砾细腻程度。

如果说普鲁士式铅笔因为质量缺陷难在英国市场立足,法式铅笔则是后来者居上,在伦敦文具市场也有一席之地。

它比英式铅笔多一个优点,有了更多笔芯软硬、笔色浓暗度的选择。

同样是黑,也能分出不同等级的,才有了后来的H、HB、B等差别。

于连隔天制作了法式铅笔。

其操作步骤比前两种要复杂,耗时更长,对他来说却是家常便饭了。

概括地说,是将黏土、水与石墨粉混合制作成笔芯。

说起来一句话,但过程要高温烘烤,而黏土比例决定了笔芯的浓淡软硬程度。要做出对应采购标准的铅笔,每一步都是精细活。

小时候,于连被父亲要求完成订单,想的是哪一天不用做活就好了。直到此次辅助进行「铅笔任务」,他才知道法式铅笔的来源。

法式铅笔能被发明出来,与英国息息相关。

1793年,英法战争爆发。

法国铅笔从业者们不仅被切断了优质英国石墨,就连想要获取普鲁士的低配版混合笔芯原料也变得很困难。

同类小说推荐:

耽美作者主页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