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夫人感激不尽,袁耀一听折绾的话,便什么也不说了,只帮着妻子打包行李,趁机道:“带些京都的东西回去卖。”
袁夫人:“……你真是没有读书人的样子。”
袁耀:“我要真是读书人,也不会一门心思想着去盘活闽南的地。”
更不会娶个商户的夫人了。他好笑道:“幸而是我娶了你,不然你这般的性子要被磋磨的——谁家官夫人亲自做生意啊?”
袁夫人:“刕少夫人就是。”
袁耀:“她可不是。她凡事有周掌柜在前头顶着,还有素膳和素兰两个姑娘在帮着。她这叫兴致。”
袁夫人深吸一口气,“我不跟你说。”
说也说不清。
大概半个月,事情就定下了。折绾跟玉岫还有越王妃,孙三娘以及时常打听此事的玉小姑娘一块凑了两万两,由张掌柜和袁夫人一块带着去了闽南。
本要多凑些的,还是周掌柜道:“先买这些吧,不然赋税也难。”
这两万银子也不是全买地的,还要雇人种茶叶,炮制茶叶。
袁夫人走的时候还信誓旦旦道:“夫人放心,只要能卖出去,亏不了多少银子的。”
皇帝也听太后说了此事。
太后:“说是荒地,我看县志上面说,那边的荒地也不适合做粮食,种茶叶正好,但当地的人没有去种的,是种不出来?若是这回能种出来就好了。”
皇帝笑着道:“若是真能种出来便算是大功一件了。”
他日理万机,也没放在心上,只以为是妇人之间一时兴起消磨时间的把戏。但看见刕鹤春的时候倒是打趣的问了一句:“你家夫人能种茶?”
刕鹤春:“不知道能不能种成功——但她会种花,每日就围着花转。估摸转着转着就转出了门道,觉得自己可以种茶叶了。”
皇帝逗他:“你这位夫人很是厉害啊,倒是跟越王很像。他就喜欢做这般的事情。”
刕鹤春闷声道:“是,她被越王夫妇奉为座上宾。”
皇帝哈哈哈大笑出声,乐呵得很。
刕鹤春见他高兴,知晓他喜欢听,便把袁耀的事情说了,“他最初是缠着越王,后来听闻臣家夫人打听闽南,便以为是好事,将夫人送了过来打听,结果这下好了,夫人也跑了。”
皇帝笑得不行。谁也没把这当回事。只当个新鲜事情。
在京都被人背后说道了几句就没了动静。如今京都最大的新鲜事还是勋国公府。
孙三娘父母到京都了。
他们头天到京,玉岫第二天就拉着折绾去一块拜见孙家二老。孙母拉着折绾的手一个劲的感激,“多亏了你,我家这个傻闺女才能挺到今日。”
折绾可不敢当。她看向孙三娘,孙三娘却没有想象中的高兴。
她对折绾道:“我最初是等着阿爹阿娘来给我做主的。”
“我原本以为,我需要父母来了才能把此事做好,可是现在看来,我自己也可以。”
第45章 犹怜草木青(8)【捉虫】
孙三娘听闻自己要嫁给一个鳏夫的时候, 只觉得是个笑话,她骂天骂地,不惜用世上最难听的话来评价这桩婚事。
后来坐上花轿嫁到京都, 她又开始害怕。
她从没有离家这般远过,她发现在这里没人能够像爹娘那般宠爱她。
她一边跟父母闹别扭,一边惶恐不安。她想要立即逃离这个地方, 可又没处可以去。
她只好整日甩脸色给勋国公看。
这般过了一年, 她面上原谅父母了。她写信回去说, “你们要护着我啊, 这里的人都欺负我。”
可天高地远的,即便是孙家来了信, 勋国公老夫人还是欺负她, 继子继女也合起来孤立她, 唯独勋国公顺着她, 于是不过一年,她即便是看不惯勋国公, 却开始渐渐依赖他。
再过了一年,孙三娘看见他还有了笑脸, 更会利用他对她的“宠爱”去还击。
她笨拙的以为自己又可以无法无天了。即便这无法无天不如在丹阳的时候畅快。
她甚至还做了羹汤给勋国公, 只为了让他去训斥那些嚣张的继子。
那时候她最喜欢听身边的奴仆跟她说以往的事情。婆子会道:“夫人当年是多么的厉害, 您一出门,那些商户便欢喜得跟什么似的, 直说您是散财童女呢。”
“您可是丹阳贵女,多少人想娶您都娶不着, 勋国公真是好福气。”
孙三娘便会满足得很。
她觉得这是她的底气。但慢慢的, 娘家也不是她的底气了,她的底气是生个孩子。
她开始希望勋国公多到她房里来。彼时勋国公府还是有好几个妾室的, 她就闹,那个脾气闹起来,勋国公直气得跺脚扶墙要晕倒。但实在是喜爱她这副容颜和身份,于是妥协了,把那几个妾室都送了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