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诗行拿起剑,就是为了杀人,杀一切阻止她活下去的东西,杀出一条生路。
十岁那年,她活下来了。也拿到了自己的第二柄剑,它叫立命。意寓为苍生立,为天下命。
从那一天起,她成了云顶山最年轻的下一任掌门,长居雪山。她了解了自己的使命,手中的剑就不再为了杀人,而是救人。
守护一人,是救人。守护千万人,亦是救人。剑之道义,在于守护,在于寄托平天下的大志,在于还却救苍生的宏愿。
骆诗行用五年时间,在大阵中看遍世间百态,看清人间疾苦。和雪山之巅共处一片天空之下的,是万家灯火,是苍生黎民。她的生命会和云顶山世世代代的生命汇成一条河流,涓涓流入历史长河之中,不着笔墨,而是化为底色。
那么,何为第三层?
十五岁那年,骆诗行入剑冢得到了自己人生中最后一把剑,名为渡厄。意寓出剑为渡,无厄不出。
取出剑的那一天,云中子将渡厄剑的功法交给她,他说渡厄剑和她创造的青云引相辅相成,这把剑天生是属于她的。
心中无剑,而无处不是剑,这是渡厄剑的剑诀。曾经,骆诗行以为,她所要追寻的大道便如她自己一样,浮梦三生终成空,她心中无一物,自然也无剑。
二十岁,骆诗行下山,遇到了李莲花。
某次看李莲花练剑时,骆诗行问他:“小花,当你拿起剑的时候,你会想什么?”
李莲花看了看手中的刎颈,放下它,坐下来和骆诗行并肩喝茶。
他说:“我会想,我可以不拿这把剑。我可以拿锄头种地,可以拿水瓢浇花,也可以拿起锅做菜,我还可以拿扫帚扫地,做什么都好。”
当年坠入东海的李相夷心里想的,是立誓回来复仇,是杀了所有对不起他的人。后来亲眼看见四顾门四分五裂的惨状,他又恨李相夷,恨他的一意孤行,恨他惹下的过错。他的手里放不下剑。
但是李莲花的手却可以握住锄头、水瓢、锅碗和扫帚。他选择不怨怼、不仇恨,过往的所有人和事,他都愿意给彼此一个体面。李莲花放下了剑,也放下了恨,他可以宽恕所有人,更宽恕了他自己。
李莲花不会知道,从认识他的那天起,骆诗行才真正学会了渡厄剑。
有无相对,人我相形。你瞧得见他人的苦厄,便也是发现自己的苦厄。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渡厄,是渡人,也是渡己。
心中无剑,才会发现世间万物无处不是剑。剑的道义在心,在锄头,在稻田,在灶台,在织布,在于人对美和好的追求,在天下大同,在理想,在精神,在“我”。
自救,是为剑之三层。
--------------------
中间的对话,是半夜睡不着突然出现在脑海中的。
作为旁观者,李莲花对我们来说到底意味着什么呢?相信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答案。对我来说,李莲花的出现唤醒了我对武侠世界的美好想象。
在那个快意恩仇的世界中,人类探索着极致的情感、至高的理想、绝对的精神,时刻叩问着“我”本身。所以李莲花的命运和选择因为一种极致和纯粹格外令人动容。
剑,开双刃身直头尖,横竖可伤人,击刺可透甲。凶险异常,生而为杀。作为工具而言,剑就是杀人的工具。
但从古至今,剑被赋予了更多意义,比如守护生命、匡扶正义、造福苍生,人类在剑身上寄托了对精神理想的探索。就像作为剑客的李相夷,他用他手中的少师剑,成为了一个顶天立地的大人物,成为了侠义正道之魂。
而李莲花的生活,不需要剑也能过得很好。几万几千年来,人类耕田种地、狩猎畜牧、织布制衣,也是为了守护生命、安乐生活。剑的道义和精神,其实存在于普通人为了生活而努力的每一处,更存在于“我”,是人类对理想世界和理想精神的探索和寄托。因此,当剑客放下了剑,看清了世界和“我”本身都是实现剑道的载体,人和剑就达成了一致。
这就是我心目中李莲花所达到的境界。
第35章 收徒
=====================
方多病半只脚刚踏进门,瞬间像踩了炮仗一样连脚带人躲了起来。外面的阳光正盛,他觉得自己似乎也在发光,照进来的时间特别不合适。
太大意了,但凡他记得敲个门呢。方多病扶额懊悔,下一秒又突然反应过来,狠狠咬牙。这个死莲花,又骗本少爷,还说和骆姐姐是朋友,真是信了他的鬼。
昨晚知道骆姐姐就是那天出现在莲花楼外的人的时候,他怎么就没反应过来这个呢。
“咳咳。”骆诗行默默走到门口,提醒方多病他们已经看到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