札记写到这里就没了,剩下的事情他们也能猜到,李师师最后确实长生了,还获得了惊世容貌,只不过变成了这种半人半蜥蜴的模样
宋遇青叹息,“可惜了一代美人,居然落得这么个下场。这个长生药确实能使人年华不老,只不过要变成这种鬼样子,我还是选择死了算了!”
官伯虞合上札记,严肃地说,“那是你的看法,有些人对于长生的追求几乎病态。如果只是变成李师师这样,肯定有大把的人愿意,那些古代当权者首当其冲,就是吸血而已,他们有权力财力买大量的奴仆!为了长生他们什么都做的出!
秦汉时期流行方仙道,秦始皇东游登琅琊台后有所感,先后多次派出童男童女东渡寻找不老药,前后派了上千个童男童女,当时的人口就那么多,几乎派了十分之一的孩童。更别说明朝万历年,席卷江南的登仙运动。因为追寻《冥通记》中餐霞饮景的成仙法门,饿死的人不计其数!”
宋遇青说,“确实哦,那些皇帝得了权力,享受就至高无上的感觉,就想要能够掌握江山千秋万载!”
官伯虞捡起地上的一片白鳞,是从李师师身上掉落的,他把鳞片放在烛火边烤了烤,鳞片四周微微卷曲,边缘晶莹剔透泛着蓝色的光泽。
“不太对!”官伯虞皱起眉头,“大将喂李师师吃的恐怕不是长生药,应该是一种蛊,我们之前遇到的控制人甬的寄生虫也是一种蛊虫,进入活物体内,有延缓脏器衰老的作用。李师师吃的很可能是这种,或者是是另一种效果更好些的蛊!”
宋遇青想到寄生在人甬脑袋里虫子,吸食人的脑浆,吃的李师师这个也是相似的东西,他胃里就一阵阵犯恶心。
这里到底是什么地方,谜团越团越大了,爷爷和二叔来到这里到底是为了什么?也只有找到他们才能知道了!
宋遇青说,“那个大将带着亲信离开了这里以后,去哪里了?也没有哪段历史说有蒙古国大将成功夺权了啊?”
第63章 浮屠十二因缘
“确实没有这段历史,因为那个大将就没成功,出师未捷身先死。”官伯虞揉了揉眉心,“蒙古国历史上有一个发动兵变的将军,最后被自己的亲信背叛,全军覆没,反抗者都被活埋了。估计就是金屋藏娇李师师的大将了!”
宋遇青听完叹了口气,“这个大将走之前信誓旦旦的,也没想到自己会失败啊!还把李师师困在了这里,跟牢笼里的金丝雀一样!”
宫殿后侧还有池塘小桥,供人休憩的亭宇。小桥流水亭台楼阁,仿制的是当年江南的亭台楼阁,风景十分雅致,但也只是一个不见天日的囚牢。
宫殿侧面还有条小径,沿着小径走到底是一个不大的石室。石室正中央有一个直径十米左右的水池,水池正中心处是一座七层八角的小宝塔,塔檐下挂着黑色的八角铜铃。
而塔底基座竟然有三条胳膊粗的铁链,各自延伸到水池中。塔顶坐落着人面鹰身的雕像,但是不同之前看到的,这个雕像有九个头颅,十三只手,每个脸上表情各有不同。
宋遇青注意到,这九个头颅从左往右开始神态各异。
第一个头颅眼睛紧闭似在思考,第二个头眼睛微微张开嘴角上扬,一直到到第九个头颅时,眼睛已经彻底睁开,眼神中透着冷漠和讥笑。而最开始头颅上严肃的的神态蔓延到这时,已经全然大变。一开始上扬的嘴角,到第九个头颅时已经几乎咧到耳根处,显得十分妖异。
官伯虞看到这个小宝塔的第一眼就脱口而出,“浮屠塔!”
宋遇青问,“浮屠塔是什么?”
官伯虞给他解释,“佛教认为建立浮屠塔是一件功德的事情,佛塔浮屠在佛教中也可以当做法器使用,浮屠塔是用来积攒功德的。”
“浮屠塔在这里建立是为了功德?也是哦,这里是妖楼,说不定就是另一个困妖台!佛教不是有渡人渡妖为善的说法嘛,也许这里困着的妖兽罪孽太重,伤人无数,所以在这里建立浮屠塔积攒功德!”宋遇青说。
官伯虞转头问他,“佛教十二因缘听过吗?”
宋遇青摇摇头,他的认知世界虽在这些有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他努力把各种知识往脑袋里塞,最起码想达到见过听过的程度,但实际上很多事情还是不了解的,有的东西看过就忘,一如上学背书的时候。
官伯虞也猜到他不太清楚,自顾自地解释说,“佛教认为,苦、集、灭、道四者为四谛。释迦牟尼佛说,人生世界,一切皆苦,纯苦无乐,而众生无知,反取苦为乐;归纳其类,分为八苦,即生、老、病、死、求不得、爱别离、怨憎会、五阴炽盛等,这就叫做苦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