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拿东西的时候,也都说过,等有了再还。
眼看着她开始做买卖之后,条件越来越好,她也都做到了。
摆摊的时候,家属院的邻居们去了,她都给很大分量的饭菜。
每次她要做席之前,都会做好多菜练手,自己吃不完,就分给了在院子里的大家伙儿。
院子里的小孩儿几乎都认识苏宁,也吃过她做的拔丝地瓜和拔丝三样。
现在开了饭馆和面馆了,但凡说脸熟的家属院邻居去了,赶上苏宁在,都会多送一盘菜,或者一点点心。
就算再忙,苏宁都会亲自过去打个招呼。
苏宁的三轮车推进院子里,谁要是想借,她也从来没含糊过。
而且,经过了家属院里几个好事儿的吴红燕、肖晓洁他们一番折腾,大家更是看出了谁好谁坏。
人心都是肉长的,苏宁已经在潜移默化中改变了大家对她的态度。
“李奶奶!您来了!”苏宁迎上前去,和她打招呼。
“哎!丫头啊,要搬走了啊!我也没啥好东西送你的,你看,这是奶奶老家拿来的红豆,禁得住放,没事儿的时候啊,熬点汤,做点红豆沙馅儿的包子,留着吃吧。”
“苏宁,你是开餐馆的,肯定是不缺吃的,我就想着,我还有两尺挺不错的布料,你拿着,别嫌弃,一点点心意。”
“这是我家的大葱,自己种的,你省的买了。”
“这是我家种的西瓜,我看你家车还有地方,我放里面了啊!”
李书记和马金花也来了,他们倒是没带什么自家种的吃食,只是笑盈盈地过来送一段苏宁。
他们和其他邻居的分量还不同,尤其是李书记也来了,就代表着,汽车厂某种程度上对陆信和苏宁的认可,并不反对陆信在外开办工厂,这是一个友好的信号。
马金花对苏宁道,“等你们有空的,我们去你新家坐坐,好给你燎锅底儿!”
“谢谢李书记,也谢谢马主任一直以来的照顾。”苏宁十分郑重地对二人道。
马金花摆摆手,“嗨,说什么客气话呢!我没做啥,是你们自己优秀,以后啊,好好干,两口子好好过,这小日子,多和美!”
在大家热情的赠送之下,小货车一下子被填的满满当当了。
跟车去是不行了,没地方载人,陆信打算驮着苏宁,一起骑自行车去新家那边。
路过了厂区大门口的时候,陆信和苏宁都齐齐偏头,看了一眼。
陆信想到了自己进厂这段时期的一幕一幕,苏宁也回忆起来不久前,陆信还上台讲话的场面。
也不过是感慨了那么片刻的功夫,他们便与汽车厂擦肩而过,从这里搬走,驶向他们新的美好生活。
第243章 让人羡慕
赵建军把车子开到了胡同口,赵小军和陈江河早就守在这,等着卸车了。
陆信和苏宁随后就到,一行人不到半小时,就把东西都抬进了屋子里。
这还是赵建军他们第一次来苏宁家。
大家一进屋,只觉得眼前一亮,暖色系的墙体给人一种十分舒服的视觉观感。
一排到顶的实木置物架上,整齐的陈列着各种物品,再看脚下的大理石地面,是偏土黄色的大块砖,而不是现在县城里流行的小块地板砖,十分耐脏,且大方好看。
最让人称绝的,是卧室里打得那两面墙的柜子。
柜子的储物空间大,刷了与墙体同色的漆料,平整又好看。
如果不开柜门,看着就是完整的墙体,就好像,它们原本就是这房间的一部分,而不是后搬进来的家具。
于是,赵建军夸赞道,“可以啊,小陆,你这房子弄得真上档次,还带院子,住着比楼房都舒服。这是张丽没来呢,她要是看着了,肯定又得羡慕得不得了。”
陈江河和赵小军也被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因为参观了苏宁设计的新家,他们甚至改变了自己“住楼房,娶媳妇”的人生目标。
因为他们发现,平房也可以装饰得很漂亮,不是每一间平房都是乱糟糟,堆得到处都是垃圾,四处尘土飞扬。
苏宁和陆信他们家,会让人联想起所有关于幸福,美好的词汇。
于是,陈江河和赵小军都把“住楼房”这一项,从人生目标里给拿掉了,换上了“挣大钱”。
只要有钱,想把房子装修成什么样都行,至于好不好看,那就看自己的能耐了。
赵建军、赵小军和陈江河在搬家的时候都没少出力,自然得留人家吃一顿午饭以表谢意。
苏宁简单地归置了一下,就开始烧火做饭。
趁着这个功夫,赵建军要回去还车,苏宁就从厨房里探头出来,对他道,“赵哥,把丽姐也给叫过来一起吃吧,我做了她爱吃的拔丝地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