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老太君虽是跪着的,但说话的声音中气十足响彻在金銮殿震耳发聩。
而这一次,元和皇帝再惊了。
文武百官,静默又傻眼。
他们还都以为,燕老太君会因为儿子云骁勇之事和沈宁不死不休。
何侍郎道:“燕老太君真是豁达之人,还以为会因为云家二爷之事而和沈将军心生芥蒂。”
燕老太君抬起了下颌,老来力不从心的是身体,一颗心却只会比以往更加的沉稳坚定,只闻她沉声再惊金銮殿:
“骁勇跟在太子身边未曾规劝还作恶多端,他罪该万死当绳之以法是常理,何来的芥蒂?”
“我能死一个不成器的儿子,但不能死这天下百姓。”
“若能万世太平,我国公府断子绝孙又如何?何侍郎?”
燕太老君目光似有雷霆闪烁,看向何侍郎时,那久经沙场从尸山骨海走出来的铁血之气,让何侍郎如被扼喉般心有戚戚。
第353章 今年冬天有点冷,我女沈宁是兵马大元帅
燕老太君震耳发聩的话,使这朝堂之上的君臣俱都静无声。
被针对的何侍郎满背汗涔涔,吞咽口水,惶惶间如涸辙之鲋,不敢与老当益壮雄心未愁的燕老太君对视。
试问这金銮殿,文武百官,有几人敢说断子绝孙又无妨。
能够真正的做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燕老太君作为国姓老将,早年是能和沈国山平分秋色的,差点儿就拿了战神名号。
何侍郎低着头,不再敢去回话。
“沈将军,老身和你父亲,都老了。”
燕老太君看向沈宁,“壮志难酬,不比当年,这疆场,总归是要有年轻的将才,你且放手一搏,挽歌与你同立军令状,不守玄月此身不回,能够埋骨他乡之青山守着大燕的边关也是上京的好女郎。今天下列国,武帝雪女,我大燕如浮萍,当有立锥之本事。弱国无话可说多是不平等,唯有马背上的真刀实枪,才能守出这黎明盛世和一个真正让百姓安乐的强国!”
沈宁看着白发苍苍不怒自威的老者,眼眶红了一圈。
这京城权贵的旋涡众人执棋都想做权利地位的胜利者,却无几人能够真正做到对这天下百姓感同身受。
楚皇后以云骁勇引燕老太君合纵,京都上下俱都以为国公府和燕老太君会是皇后一党的人。
而她在赌——
赌燕老太君和她父亲一样,是对这苦寒百姓感同身受之人。
只因她清楚。
如若她随太子做出伤天害理之事,她的父亲沈国山,会亲自来了结她。
而这,就是忠心武将世家代代相传没入骨髓深处的家风!
“晚辈沈宁,谨遵老太君的教诲。”
沈宁低头颔首。
燕老太君笑了。
她假意和楚皇后一道,就是为了让帝后放轻戒备,关键时刻,再出手相助。
诚然,北幽城和太子一事,让燕老太君彻底对沈宁改观。
她国公府云家军助的不是沈宁,而是愿意为公道赴汤蹈火犹不悔的沈将军!
好在帝后相信了,否则朝堂之上,不会逼沈宁前往北部 。
而一切的分水岭、导火索和转折点,就在这军令状。
不仅要立下军令状,还要告示出去。
一旦如此,便不容更改。
潜藏在暗夜里热血不减的人,就会如雨后春笋般出来,把帝后打了个措手不及。
元和皇帝高居御座,目光深邃地看着沈宁和燕老太君。
这一刻,彻底地失控了。
沈宁反将一军,直中要害。
元和皇帝有种被野兽蚕食皮肉深海吞噬头盖骨的无力感。
他望着沈宁年轻的面孔。
脑海里出现壮年时期的沈国山。
父女之间,不断地变换。
沈宁比之沈国山,多了一份狡猾。
是能屈能伸无所顾忌的狡猾,分明是个淡漠刚直之人,为了破局,她能把自己卑微到尘埃里,也能鼎山而立。
这一刻,元和皇帝心中忌惮,已是前所未有的浓郁。
各种感觉交织在一起,冲撞胸腔,置顶天灵盖,犹若雷霆铺展开来,直让他头皮发麻,杀心四起!
只因——
皇权,不容挑衅。
天家威严,不容臣子揣测和凝视!
“燕老太君为国为民鞠躬尽瘁,此心上感神佛下可鉴九州之地,此番北部战事,有云家军,那我大燕的胜算又大了些,若能早些安定下来,北部百姓便可免受战乱疾苦了。”
元和皇帝掩下了万般的情绪笑着说。
燕老太君再度行礼。
朝堂之局,北部人选,皆已定之。
……
荣华宫。
楚皇后靠在软榻,闭目养神,华贵织金的绒毯披盖她的身上,睫翼轻垂,难掩青灰色带来的憔悴,丧子之痛让她面色发白无心施粉黛,眉头轻轻地颦蹙,小憩也不能完全松弛安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