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行人一起去学校。
贺知意跟路泽方送地瓜土豆苞米到了学校门口。
“在学校好好学习,听老师的话不许淘气!”
“要是敢惹事回家我可饶不了你们。”
路泽方也给三个孩子紧了紧皮。
“知道啦!”
“爹娘你们快走吧,我在学校会看好哥哥的!”
小苞米对新学校一点都不排斥,反而高兴着呢。
“明明是我们俩看着你才对!”
地瓜跟土豆不服气的说道。
兄妹仨你一句我一句的倒是热闹的很。
李建华看着三个孩子不禁有些羡慕,心里期盼着自家刚出生不久的老二也赶紧长大,这样也能陪小福一起玩闹了。
“放心吧,我在学校里会多关照孩子们的。”
李建华冲贺知意路泽方微笑道。
“李大哥多谢你了!”
路泽方跟贺知意看着几个孩子跟着李建华走进学校,直到拐进教室后这才依依不舍的离开。
“有人说父母的一生就是不断的见证每一个阶段孩子的背影。”
贺知意突然叹了口气说道。
路泽方不由得攥了攥媳妇儿柔软纤细的手。
只要是能陪在她身边牵着手,就算是看孩子们的背影他也不觉得难过。
“咱们去药铺吧!”
不需要骑自行车,两个人直接坐公交车。
这附近的几个药铺贺知意早就打听清楚了。
乘坐公共汽车倒是还更方便一些。
京都的药铺很多,有些还是百年老药铺,里面的售货员大多也都是以前私立的药铺老板。
基本上对中医病理也都是有些研究的。
贺知意今天只带了一小包常见的几种药材。
她要弄清楚各个药铺对这几种药材的价格是怎样算的,以及收药材的要求在什么程度。
第373章 难搞的林主任
附近最近的药铺只需要沿着三岔口小学向西一拐就能看到了。
店门口竖着一块木牌子,上面是刻着几个大字。
“三岔口国营药铺”。
才走到门口就闻到扑面而来一股中药味儿。
药铺里冷冷清清的没有抓药的顾客。
走进药铺不需要抬头就能看到屋子上方挂着的匾额。
“德胜堂。”
这应该就是药铺原来的名字。
高高的柜台后头站着一个撑着脑袋正打盹的老年人。
听见有人进来的动静,这才站直身子戴上了挂在脖子上的老花镜。
“抓什么药?”
“我不抓药,我们是想问问药铺收药材不?”
贺知意也不拐弯了,直接摆明来意。
听到贺知意的话后,这名年纪不小的药铺老板倒是稍稍有些吃惊,推了推眼镜眯起眼睛来仔细打量了一番贺知意跟路泽方。
“小姑娘,你找错地方了,咱这药铺规模小,药材也都是国营药材公司供货。”
男人摇头说道。
老百姓都不信任这些新起的国药铺,都信任那些开了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老字号药铺。
所以虽然这附近几条胡同只有这一家药铺最近,但是大多数人为了抓药都是去离的远的京都同慈堂。
(名为杜撰,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贺知意跟路泽方从药铺出来,在这位老人的指点下准备坐公共汽车去京都的老字号药铺同慈堂看看。
下了车,遇见人只需要问上一句很快就找到了这同慈堂的位置。
打听路的时候听路人说,这京都同慈堂现在也成了国药铺,原本改名成了京都同慈国药铺,后来因为去抓药的人越来越少了这才重新改回原来的名字。
门口悬挂着大大的匾额,老京都同慈堂。
大院前厅是铺面,开设有门诊药铺,药材收购门市部,厢房是药材加工场地和仓库,后院是花园和晒药场。
听那位老人说,这同慈堂平时除了药铺看病、卖药以外,主要是收购药材。
比如川旦、木瓜、独活、菜药、沙参、大栗子等大宗药材。
不过跟三岔口国药铺不一样,这同慈堂原本的经营者自愿离开了,现在同慈堂是由公家外聘的人在管理和经营。
贺知意跟路泽方进了药铺,果然药铺里十分热闹,抓药的人甚至都得排队。
值得一提的是药柜后头的墙上还挂着一张虎皮,柜子上摆着几根虎骨。
这是为了向抓药治疗风湿的顾客证明虎骨是真的,他们卖的药也是真的。
贺知意跟路泽方直奔药材收购门市部。
来送药材的人也有不少,一个个挎着篮子,有的甚至扛着袋子。
空气里弥漫着各种药材香味。
这个年代人们生活条件有限,为了补贴家用,只能利用空闲时间去山上采摘药材回家晾晒研磨好再送来药铺换点钱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