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99年,元符二年。
苏轼觉得此女有时的形容总是有些奇怪。
但那时的自己确实是心伤的。
每每女子说他豁达乐观,他就会想起那时的自己。
豁达,但还不够。
【在贬谪的这些时光里,美食与陶诗成为了治愈苏轼的良药,当然,若是没有他自己本身的这种乐观加持,恐怕没人能救得了他。】
【也正因为苏轼在这首词中倾注了自己的情感,所以这首词与那时流行的一些檃栝词不同,它是有一定的艺术高度的。】
【要想把一篇好的作品,改编成另一个体裁而且还得不改变原有意思,且行文流畅,让人看着觉得是篇佳作,是很难的,但是苏轼做到了,这篇檃栝词语言精炼、感情充沛、意境十足,足以证明苏轼是很了解陶渊明及其作品的,也是很能够与陶渊明共情的,再加上他自己的浓郁的情感,才成就了这一篇作品。】
东晋。
陶渊明一直看着女子放在巨幕上用以对比的词句。
苏轼此子确实有才,很好地抓住了自己想要表达的重点。
更重要的是,正如女子所说,他的词里面都是自己的感情。
他得多谢这位叫苏轼的后生将自己的这些作品给传扬出去。
陶渊明拿着酒杯冲着巨幕中的苏轼画像虚碰一下,饮下了这一杯酒。
【具体的诗句咱们就不一一讲解了,主要了解一下苏轼的诗词类型,最后再聊一首表现他洒脱性格的词吧。】
【这首词仍旧作于黄州时期,《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1082年,元丰五年,苏轼被贬到黄州已经是第三个年头了,他已经融入了黄州的生活,在这里也结识了许多好友。】
女子说完,巨幕上突然淅淅沥沥下起雨来。
雨来得快,打在树叶之上,发出噼噼啪啪的响声,吓得众人都以为外边真下起雨来了。
苏轼望了一眼帘子外晃眼的日光,感觉这巨幕更加神奇了。
【三月七日这天,苏轼出门走在路上,也是这么一场雨,打乱了众人的步伐。】
【首先用“莫听”和“何妨”两个词起头,表现出熟稔、轻松的语气,而这两句都提到了声音,前面一句给我们一种雨有点大的感觉,但是紧接着他又说“吟啸徐行”,好像雨又不是那么大。】
【但是这一句其实是承接序言的,同行的人都很狼狈,只有作者不觉得,这里也是一样,雨大是大,但是不影响苏轼“吟啸徐行”啊!】
【下一句,“竹杖”和草鞋,这真的能轻过马吗?至少在泥泞不堪的雨天这舒适度是很低的吧,但是苏轼不怕。】
【他说:“一蓑烟雨任平生。”】
【任这风雨飘摇,我一身蓑衣照样过得快活!】
公元前176年,汉文帝四年。
自从巨幕初现,贾谊每日都会来这湘水边上走走,于是便又在水边看到了巨幕。
这后世之人的气度当真不是他所能比的。
风雨飘摇,自己可算得风雨飘摇?
便当它风雨飘摇罢!
809年,元和四年。
“说得好啊!”韩愈仰天大笑起来。
不用女子说,他也能明白。
这风雨飘摇指的便是那些朝廷里构陷苏轼的杂碎们, 苏轼与他如今的处境竟还挺相似。
不错,任这风雨飘摇又如何?
做了自己想做的事,无愧于心!怎不快活!
744年,天宝三年。
女子每每把苏轼与自己相提并论。
李白先时还有些不解,感觉自己与他不该是一路人。
如今看来,倒是没错!
竹杖芒鞋便能走遍天涯,何须那香车与骏马!
【下阙,一阵三月的春风瞬间让苏轼醒了酒意,这时雨已经停了,他转头看了看刚才那风雨萧瑟处,跨步而去,管它是风雨还是晴呢!】
【这首词表现了作者苏轼在逆境下顽强不屈的精神与开阔豁达的人生态度。】
【苏轼这一生走过风雨路过晴天,有什么所谓呢?做无悔之事,过畅快人生,即便遭人构陷,即便前路不知风雨不知晴,日子还要过下去!】
【让我们也同苏轼一起“一蓑烟雨任平生”吧!】
811年,元和六年。
窗外正好又吹过一阵风。
李贺强忍着不适走到窗前迎上了那一阵风。
“一蓑烟雨任平生……”他低低呢喃,突然懂了这句话的真正含义。
“咳咳……”
见他咳嗽得厉害,李贺的妻子上前连忙帮他顺了顺背,“郎君怎的站在风口,今儿个风大,快把窗户关上吧。”
李贺微笑着摆手,“无碍,药可煎好了?”
“当是好了,我去催催。”
【苏轼的词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在宋朝这人才济济的时代也算是头一份,当然咱也不能绝对,有些人就觉得其他人的更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都没有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