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谁继承自己的皇位,他相信自己心中也是有自己的想法的。
可是自己百年之后也根本管不了那么多。
如此说来,也算是大汉好命了,一个捡漏的帝王,也让大汉变得更好了。
【汉文帝果然就没有辜负大臣们的信任,一般来说这些大臣不一定都是真心觉得代王适合做汉朝的皇帝,什么意思呢,就是我觉得这些大臣里面可能也是有不是真心为国的人,或者说他们选择代王也是有一定的私心的,比如说更好控制,比如说跟自己家没有什么过节,但就是这阴差阳错之下选出来的皇帝创造出了中国古代封建王朝中的第一个盛世。】
这时候许多人也都承认了,有的时候,很多事情,还真就是命。
有的人就没那个命。
但是也不能完全看命。
像胡亥,多好的机会,可是偏偏是个胡涂的。
所以这汉文帝能做这个皇帝,其实众人也没什么可说的,只是有点想知道他到底做了什么。
【《史记》记载“汉既初兴,继嗣不明,迎王践祚,天下归心”这就是我们说的子嗣这个事情,“蠲除肉刑,开通关梁,广恩博施,厥称太宗。”这里写的是他废除肉刑,开通水陆交通要道,宽俭待民,其实这些在很大程度上是汉初时期的皇帝们对于秦时统治的一种修正。】
公元前217年,始皇帝三十年。
嬴政有些不悦,现在好了,不用他们了。
他自己就把这些给修正了。
汉代做的那些,什么无为而治,倒也是太不适合他们了一点,但他突然就想到了幕中女子曾经在巨幕中画过的一个图,那是一个看起来很简单却又有些奇怪的图,就是一根线,弯弯曲曲,向上而又往下,而后又向上,女子说这世间许多事情都是如此。
那他们管理国家亦当如此。
放任不管,只会天下大乱,那是长久不了的。
【肉刑是古代很残忍的一种刑法,像司马迁所遭受的腐刑其实也算其中一种,还有就砍脚、割鼻子、在脸上刺字……汉文帝把它们都废除了,但是其实也并没能彻底废除,就是到了后来在脸上刻字这样的刑罚就持续了千年之久。】
公元前113年,汉元鼎四年。
刘彻想,可实施的刑罚那可就太多了,也不必非得要这肉刑的。
既不被承认,那便就废除了吧。
他若是想废,一定能够彻底废除!
【汉文帝在外交上也有突出贡献,从刘邦开始汉朝对于北方匈奴都是和亲求和政策,为此吃了不少的亏,但是这儿咱们不是批评,因为当时汉朝建立的时候,天下疲敝,再和匈奴打那是很艰难的一件事情,所以汉朝的首要矛盾是休养生息,但是到了文帝时,国家已经初步发展起来了,匈奴却还是嚣张跋扈的,和亲都满足不了他们的胃口,于是汉文帝,打。】
公元前202年,汉五年。
打?
刘邦心中隐隐激动起来,原来从自己儿子开始就打了,对于那些可恶的匈奴,他们又何尝不想打呢?
只是女子是懂的,如今汉朝方兴,不是想打就能打的。
幕中女子一再地提及穷兵黩武,事实证明那样的做法是不对的。
公元前113年,汉元鼎四年。
这事情也是压在刘彻心中的一道坎,有时候他就在想,若是当初高祖皇帝立国之时趁着将士们的血性,说不定是能够获得自己想要的结果的。
虽然依旧有风险,可是什么事情又没有风险呢?
【虽然最后并没能真正消灭匈奴,但是却表明了汉朝的态度,也是一种积极应对了,加强边防,也为后来的攻打匈奴奠定了基础。】
公元前176年,汉文帝四年。
刘恒其实也不是一个好战之人,只是匈奴人欺人太甚罢了。
若是他们能够规规矩矩地守着和亲政策,那两边都可以相安无事。
可是他们却偏偏人心不足蛇吞象。
【而对待南越,从前汉朝是不跟他们来往,不把好东西卖给他们,两边积怨已深,时不时地就打仗,汉文帝就稍稍放松了一下,缓和了和南边的关系。】
公元前217年,始皇帝三十年。
就是如此。
嬴政想,他所想达到的便是这汉文帝的做法。
有时候让人修长城或许很难,也会引起人们的反抗,但是这时候如果压一压,再予他们放松,只修一小段长城,那么或许他们那点子的反抗之心就没了,所以还是得适当地放松一下。
【总的来说,汉文帝是个不错的皇帝,各个方面都做得还算不错。】
【另外,太宗是他的庙号,他的谥号是孝文皇帝,都知道一下就行了。】
【文帝过了就是景帝,文景之治指的就是他们两个嘛,景帝的主要的功绩就是平定七国之乱,为武帝时期的统治奠定基础“诸侯骄恣,吴首为乱,京师行诛,七国伏辜。”当时的汉朝与诸侯国是迟早都会有这么一战的,这是一开始不得已埋下的祸根,但是你看汉朝是从埋下祸根的时候就开始慢慢拔了,所以最后虽然不容易但到底还是没能酿成大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