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局盘点悲情文人[历史]+番外(61)

作者:蒙娜丽鹅 阅读记录 TXT下载

但是先前看那所谓预告,并未看到苏轼有去那烟花之地,且他一路做官,与自己终是不同。

【在以前,词最初被称为“曲子词”,顾名思义它是要配合曲调而唱出来的,经过柳永和苏轼的努力,词成为像诗一样的独立文学体裁。】

晏殊不认同地摇了摇头。

词宜雅也。

柳词虽好,却太俗。

虽是拓宽了词的题材,可写那些烟花女子之趣,不如不拓。

不知这苏轼能不能写出点新东西来。

他怎么想也觉得不合适,若让他将朝堂之事诉诸于词, 实乃怪哉。

晏殊想不出来,只能频频摇头。

【其中苏轼改革词风最主要的手段就是“以诗为词”。】

【他想诗可以写的词为什么不可以写呢?于是他把诗的写作方法、题材、风格等引用到词当中,突破了词是作为因为音乐附属物的“艳词”的局面。】

柳永一怔。

许多人都爱说他的词艳俗,即便自己写了像《望海潮》那样的词作依旧被人看不起。

原以为词便像他永远低人一等,竟还可以改变吗?

他开始期待起这位叫苏轼的后生的作品来了。

谢谢大家的支持~

大家看看我的预收《给历史人物直播同人文》吧,谢谢大家。

第28章

苏轼(捉虫)

【苏轼“以诗为词”,最典型的两个做法就是写题序和用典故。】

【我们知道很多词都只有词牌而没有题目,比如一说“浣溪沙”,就苏轼一个人来说就许多首,更别提你也有我也有大家都有,于是为了区分,常用词中的第一句作为标题,比如《浣溪沙·细雨斜风作晓寒》。】

【当然自己定题就能交代得更加清楚,我们提到的这首《江城子·密州出猎》,我们一下子就知道了这首词的内容大抵跟在密州打猎有关。再比如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让我们知道这首词就是围绕着元宵节写的。】

1181年,淳熙八年。

辛弃疾刚刚被罢官,正是愁闷之际。

近来唯一的乐事就是这突然出现的巨幕。

他看到 之前女子说又是文人又是政治家的一些人时就在想女子会不会说又是文人又是将领的人。

虽然他觉得自己的文才不如将才,但也勉勉强强。

没想到女子就还真提到了自己。

可当他竖起耳朵准备听女子接下来延伸的话时,女子却完全没有解释自己的那首词。

【但是那时候的词大多没有序言。】

【反观很多诗都有序言,比如说陈子昂的一首诗《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这首诗序的有名程度大大地超过了诗的本身。】

【他那首诗其实是在看了东方虬的《咏孤桐篇》之后送给东方虬的作品,也就是说诗的正文是礼物,而序就是送这个礼物的前因后果。】

公元697年,武则天神功元年。

武则天心中生了悔意。

她一开始就不该把陈子昂贬那么远去。

他虽然是说话不招人听,但是确实是个有才之人。

观这巨幕,女子似乎也很赞赏陈子昂,说不定是他之后还做了什么惊为天人的壮举。

听这女子的意思,她欣赏的都是那些忠志之士,只要陈子昂于唐无害,自己就多忍让他些。

思及此,武则天不觉冷笑一声。

还有她忍让旁人的那一天。

陈子昂最好是有点作用!

【苏轼在创作词的时候开始大量写题序,比如他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序中提到了丙辰年的中秋,他喝酒喝了个通宵,醉得不行写了这首词,另外有点想弟弟苏辙。】

公元1028年,天圣六年。

晏殊听了这些微微叹息。

他就知道,这不还是伤春悲秋之词吗?

念及兄弟与思妇之诗有何不同?

但他转念想起先前的预告,又隐隐觉得有些不对,或许苏轼与兄弟的分离是有原因的。

晏殊定定坐着,只是看向巨幕的眼神更加专注。

下一刻,女子说着将整首词都展示在了巨幕上。

晏殊蹭地从椅子上坐起身来。

他开始怀疑自己。

词……还可以这样写吗?

【题序在很多时候可以补充正文内容,或者表达作者的感情,这里我们可以看到,苏轼大醉在前,想弟弟在后。】

【那他为什么要大醉,我们就要从他现在的生活处境开始分析了。】

【他写这首词的时候也是在密州,属于是一个外放的状态,但他内心深处是想要回到朝廷中去为朝廷效力的,另外也想和弟弟苏辙一起,在这种情况下,他写了这样一首词。】

1099年,北宋元符二年。

雷州。

苏辙看着巨幕,心中更加担心二哥了。

同类小说推荐:

耽美作者主页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