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什么意思?
刘彻有些不解,是否是说司马迁的作品中还有刻意抹黑自己的内容?
另一边,司马迁父子自然也看到了这样的评价,两人都惊呆了,这……
“这可如何是好?”司马谈心如死灰地看着自己寄予厚望的儿子,“你可真是胡涂啊!”
“这不可能!”司马迁早前也知道了自己会被处以腐刑的事,也没想在书中抹黑陛下啊。
可是幕中女子分明就是这意思。
难道……难道是因为如今自己没有切实体会腐刑之痛?
等真正体会到就会那般恨?
毕竟他现在也没有女子所说的那么悲的感觉。
【不过在看待历史时,有一句话我们可以时常放在脑子里,那就是刘勰在评论曹丕和曹植时说过的那句“文帝以位尊减才,思王以势窘益价。”纵观历史,很多时候都是如此的。】
这话更是肯定了大家的猜测。
或许司马迁遭受腐刑有什么隐情,大家放大了他的痛,却忽视了他的错。
是这样吗?
司马迁开始害怕,陛下确实可怕,说不定不用等腐刑,就凭女子这话,自己可能就会被定罪了。
【不过即便《史记》是创作于司马迁遭受腐刑之前,但他的作品也没有前后期的那种割裂感,当然,后期肯定也是有增删修改的吧。】
【然后根据当时的背景结合他的经历,让他在漫天颂扬帝王功德的汉大赋中创作出了这么一部具有浓郁悲剧色彩的著作。】
如此一说,许多的人倒是又对司马迁敬重了几分。
到底有多少人能做到啊?
在他那样的情况下,还能完成如此巨著,能有些怨气也不是不能理解吧,况且其实众人也并未在书中看到多少他对汉朝的怨气。
而那些对 悲情人物的惋惜就更加正常了。
英雄相惜,有何错?
【《史记》中所蕴含的内容实在是太丰富了,以至于可能都让我们忽视了司马迁这个人以及他的才华,但是他的《史记》又是那么的有魅力,让我们无法不沉浸其中。】
【让我们一起期待下期视频吧,记得一键三连哦。】
①当文字不单单用来记录(史书、新闻报道、科学论文等),而被赋予其他思想和情感,并具有了艺术之美,才可称为文学艺术。——百度百科
第199章
司马迁
公元前317年,楚怀王十二年。
百姓们都不知发生了什么,只听闻屈原投奔了秦国,反了。
大王与公子们全部被秦国人控制,郢都也一夕之间被秦国占领。
那些在秦国交流的其他诸侯国的人和百姓瑟瑟发抖,生怕残暴的秦国会做出什么歹事来。
然而他们并没有那么做,只是就如此控制着。
人们预感不好,却也没办法,几日过去大家慢慢地也敢出门了。
他们不明白那样的屈原为何会谋反,可是他那般神通,若不是他谋反,秦国又岂能轻易地到这郢都城中来。
不过,虽然大部分的百姓们都想得简单,却不是所有人都这么想。
那些其他诸侯国多多少少有些谋臣,他们早已经察觉到了不对。
之前屈原的风头太盛了,百姓们几乎神化了他。
而他们这些人,甚至一度有些嫉妒,可渐渐地,众人也都发现了不对的地方。
竟有人说屈原是天命所归,怎么能如此说一个臣子呢?
果不其然,楚王开始猜疑屈原,这正是众人想看到的。
但是却少有人想到这竟是秦国人的阴谋,如今秦国不费一兵一卒就控制了郢都,这时候他们再向天下人解释,有多少人能信呢?
也只能道句秦国阴险,就乖乖地缩回了自己的国家。
既然秦国开始动手了,那他们就不会止步于此。
公元212年,建安十七年。
刘备一行人个个面如土色。
巨幕带来的消息已经无法振奋他们了,他们已经要败了。
在武力上,他们本就不是曹操的对手。
如今人才聚集邺城,而曹丕又善待君民,他们的优势也没有了。
再加上巨幕的预言,注定了他们没办法走曹植的科举路,而在战场上面对士气大涨的曹军,他们的士兵萎靡不振,更是有许多人倒戈。
众人怎么也没想到一个科举能改变那么多。
但是他们也早该想到,早在巨幕预言是曹家得了天下之后,他们就已经输了。
公元626年,武德九年。
李世民登基是众望所归的事情。
一开始还有许多人因为玄武门之事对李世民不满,可是如今,谁还能说什么?
那可是千古一帝啊。
他们大唐,能遇上这么一位皇帝,他们还有什么不乐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