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局盘点悲情文人[历史]+番外(579)

作者:蒙娜丽鹅 阅读记录 TXT下载

公元852年,大中六年。

杜牧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

他原以为幕中女子一开始讲解自己夸赞自己就真是觉得自己不错,可这时看起来他自己也认同,自己比之李杜还是差了不少的。

而宋代的苏轼提出“元轻白俗”,听到这样的评价时,杜牧也思考了自己的诗。

自己俗吗?他以为有些也俗,但他与白居易的俗却不同。

他和白居易,他们二者的诗都有缺点,甚至于李杜也不可能一点都没有,只是多少罢了。

若是再给他一些时间,他或许能改之一二。

果然,学海无涯啊。

【本来他的那些夸张也算不得什么,要论夸张能有李白的夸张吗?可问题就是他是在写一些现实写一些咏怀之作的时候夸张,总会引起一些争议,还有就是他的诗歌尤其是长诗中的结构跟我们平常所习惯的不太一样。不过呢,想必也不是所有人都觉得他的诗不如我所说的这四位,这个还就是我个人的观点,还是那句仁者见仁啊。】

【他出名的诗句越多,说明他的被接受程度就越高,其实一个作品好不好那还不是人说了算的吗?大多数人说好,咱们就可以说他好,当然了你要是有理有据地找出其中的不好来,我也觉得没什么问题,求同存异才能让人快乐啊!】

唐,元和年间。

白居易也是这么想的。

自己那么多诗,自认为好的也不过那些许,而这杜牧出名的这些诗或许有比自己不足的地方,但是也不见得就差了多少。

他不能心高气傲,还是得多学习。

文人相轻要不得。

【来看看这首《寄扬州韩绰判官》,“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青山隐隐绰绰,江水悠长遥远,秋日已尽,但是江南的草还未完全凋零。杜牧对于景物的观察描绘还是比较到位的,我们看到他的诗句眼前就能出现江南风景的画面,而且还是比较有特点的画面。】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二十四桥应该是个地名,沈括的《梦溪笔谈》有记载这么一座桥,听起来就是十分有意境的一座桥,但我泼一盆凉水,很多时候这种取名字取得还不错的地名,其实风景可能都一般般,但是就因为这样的文学作品而火起来。】

对于许多唐人来说,这整首诗中规中矩。

诗句并没有太大的特色,但胜在整体的意境还不错。

这样的诗在后世有名的原因又是什么呢?

众人不太理解。

【此时二十四桥的明月映照水面,而你又在何处教人吹箫呢?这……我怀疑这两句火起来是因为一些不可明说的原因,但杜牧应该不是那个意思吧?】

【在古代来说,男子为女子描眉,男子教女子读书弹琴,或者红袖添香都是一些比较浪漫的场景,杜牧所描写的应该也是此类场景的意思,但是我们把这首诗想成是男人间的荤段子好像也不是不行,因为毕竟杜牧写这个,他本身就是带了一些调侃的,不过那样就有点不忍直视这么好的一首诗了。】

此言一出,众人满头雾水。

不可言明的原因,还有幕中女子不敢说的?

那个意思,哪个意思啊?

荤段子又是什么?

还是男人间的。

好疑惑啊!

【这首诗整体来说是比较轻松的,杜牧写了很多的诗,但是据说他自己的手稿都在他临终前一把火烧了,从他这个行为来看,他这一生,至少在去世前的那几年他是过得不算舒坦的,而抛开这一点,他的诗歌中其实很多时候也有些颓废,比较负能量。】

公元626年,武德九年。

在李世民看来,这个杜牧这般,定然是对大唐王朝的失望。

自从先时看了那“商女不知亡国恨”之句后,李世民心中就一直惦记着。

不管是那安史之乱前的李隆基,还是这大唐将亡前的商女都一样,他们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前路是多么的凶险。

可是对危险的预知是人尤其是上位者该具备的。

并非做到万事俱备,可这么大的事情总不能一无所知。

他们的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呢?

还有杜牧。

杜牧如此,那是因为后期大唐的不作为。

他不是一个人,他的颓废并非他个人的经历引起的,而是整个唐朝环境引起的。

若是某些百姓官员如此,那是他们的问题,但大多数人都如此的时候就不仅仅是他们的问题了。

【杜牧很多咏史诗,很多都是讽刺唐朝的,除了这个类型就是他的这些风流之作。】

【而在风流之作当中,也有一定数量的诗是像《赠别》一样比较忧伤的诗作,而跟这首《寄扬州韩绰判官》这样比较轻松愉快的诗还算是比较少的。】

同类小说推荐:

耽美作者主页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