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局盘点悲情文人[历史]+番外(569)

作者:蒙娜丽鹅 阅读记录 TXT下载

而前面的描写通常都是为了反衬而写。

如此一看,杜牧的作品其实其情感倾向就是往下的,即便在开头有那些繁复精彩的描写。

【初见面时,环境很好,“高阁倚天半,章江联碧虚。”好像如此安排就是为了等张好好试唱一般,“此地试君唱,特使华筵铺。”终于,人上来了,主人家看到你,都惊讶得有些失态了,“主公顾四座,始讶来踟蹰。”从侧面表现出张好好的惊才绝艳。】

这怎么可能呢?

是什么样的歌女,能得这样的荣宠?

那沈家但凡是个正常的人家也不会如此招摇。

于是许多人想,杜牧写这首诗不会就是为了 讽刺那个沈家吧?

【都说杜牧是一个优秀的现实主义诗人,我觉得他就算是,也是一个浪漫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句中常常有一些夸张,但因为写得又有点真,很容易误以为那就是现实,就像这个地方对于张好好的态度,仿佛设置这样隆重的筵席,摆在如此高楼,都是为了迎接一个歌女,我个人感觉在那样一个时代,这样的事情是不太可能的。】

公元852年,大中六年。

杜牧也早在想自己应该属于哪一派的文人。

看了幕中女子对李白、杜甫、白居易等人的评价,他想自己也该是现实主义。

但女子说得对,自己也确实喜欢在诗中运用一些夸张。

可他的夸张又与李白的不同,那能不能有一个浪漫现实主义呢?他想。

【包括接下来张好好登场后的场景依旧是如此,“吴娃起引赞,低回映长裾。”被人引着出场,她像是害羞了,低头看着自己的裙摆,“双鬟可高下,才过青罗襦。”她穿着青罗襦,头上还梳着双髻,说明还是个小丫头呢,谁知道这样一个羞怯的小丫头低低敛眉垂袖,声音确实如那雏凤呜呼,“盼盼乍垂袖,一声雏凤呼。”】

【下面便是描写她的歌声,就像白居易的《琵琶行》中所描写的场景一样,演奏十分精彩,那些乐声都赶不上她的歌唱声“……众音不能逐,袅袅穿云衢。”】

唐,元和年间。

看到他这诗的时候,白居易也一下想起了自己的那首长诗。

但看到此处,他已经觉得不像了。

虽然两人都有很多的描写,但《琵琶行》中的描写更多地集中在精彩的演奏,可这《张好好诗》中的描写是各个方面都描写到了。

写得很真实,但却感觉没什么重点。

不过白居易自然也清楚,杜牧的重点大概在后头,也只能接着往下看。

至少目前来看,他以为这首诗本身是不如这首诗的书法的。

【“主公再三叹,谓言天下殊。”想必在这个时候沈家就已经表现出了对张好好极大的兴趣了,“赠之天马锦……樽前极欢娱……”前面一大段极致渲染一个歌女所获得的与她身份并不对等的荣耀,但是这么一大段的光荣,其实就是为了与后面的落寞做对比。】

果不其然,许多人都猜对了,就是为了对比。

可是对比是为了什么呢?

公元1107年,大观元年。

几个姑娘们近日做起了先生,虽说一开始并不算顺利,但是在李清照的帮助下,她们也渐渐地意识到了自己的长处,她们作为女人,也不是只能相夫教子的。

这时候她们越发愤恨那些给她们传递三从四德的男人们,尤其是对她们产生过影响的男人们。

故而这时候便十分嫌弃那娶了张好好的沈家弟弟。

为何娶了却又不好好地对待对方呢?

歌女便该遭受轻贱吗?

【“尔来未几岁,散尽高阳徒。”不过短短几年,当年一起喝酒的狂妄青年们都已经散了,如今“洛城重相见,婥婥为当垆。”再相见,张好好也已经变成了卖酒女。】

越来越多地人觉得此诗与《琵琶行》相似了,尤其是女子提过之后。

相似的东西就难免被人拿来进行比较。

【本来这时候按照常理来说,该是说张好好这些年的遭遇,又或者是她的近况,但是诗人却话锋一转,竟是让张好好关心起他来了,“怪我苦何事,少年垂白须。”她问他为何事而苦,怎么就少年白了须,“朋游今在否,落拓更能无?”同游的好友都还在吗?失意时是如何过的?】

唐,元和年间。

白居易眉头一挑,颇有点惊艳之感。

这般写,还挺有趣。

果然,被幕中女子选中的文人当也不是那般不堪的。

而且她先时还说了,这首诗也是比较有名的。

【在张好好对他进行关切之后,他就明白了,对方或许只是在转移话题,于是他也不再多问,将悲伤寄托在眼前的风景之中,最后余一句 “洒尽满襟泪,短歌聊一书。”】

同类小说推荐:

耽美作者主页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