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042年,庆历二年。
王安石再一次听到自己的名字已失去了许多的惊异感。
不过他的桃源诗比之王维的怕是不怎么样吧。
自古以来,众人写桃源诗都是向往那世外桃源之地,自己却跟他们不同,他希望人间处处皆桃林。
【我们就来看看明明只是化用他人的东西,他们三人的桃源诗为什么获得的评价会这么高。】
这也是许多人不理解的。
有关桃源的诗,自陶渊明以来实在是多不胜数。
而这一类的诗大多意思相近,文人们竟也能分出个三六九等来,属实是令人惊讶的。
【我们先谈谈韩愈的《桃源图》,说到韩愈这个人要先提一下他的思想倾向,他应该算是一个无神论者,但是又不是那么绝对的无神论者,他著名的《谏佛骨表》就是为了反对当时盛行的佛教,真的是头铁,直接反对皇家的佛教活动,而对于道教他也是不怎么相信的,但是韩愈他信有鬼神,这看似有点矛盾,怎么解释呢?】
唐,元和年间。
看似有些矛盾?
韩愈皱着眉头,没懂,何处有矛盾?
他就算不信佛不信道就不能信有鬼神吗?
鬼神本就不是佛道专属的。
【他在《原鬼》中写“无声与形者,物有之矣,鬼神是也。”无声无形的东西是有的,那就是鬼神。然而,虽然韩愈的这一整篇文章是在宣扬有神论,但是他的本质是为了恢复儒家道统,而儒家的鬼神观是什么呢?孔子提出“子不语怪力乱神”,可却也不是完全不信,他又说:“敬鬼神而远”,“未能事人,焉能事鬼?”,连人的事都没做好,还去管鬼?】
许多信奉鬼神之说的人忍不住地摇头否认。
这幕中女子问的什么话?
正是因为他们做不好人的事,所以才希望鬼神能帮他们做好这些事啊!
求鬼神不行,难不成还能求人吗?
【所以韩愈他的鬼神观大概就是鬼神存在于世间,但说白了它并没有保佑、诅咒的功能,韩愈曾经在地方上进行过祈雨活动,不过我们一般并不认为他是真的相信祈雨有用,而是他的一种政治活动,因为当地是有这个祈雨的习俗的,所以他祈雨就是入乡随俗,尊重当地人,从而帮助他自己的工作进行下去而已。】
关于这一点,许多官员是能够理解的。
他们做地方官员往往能在地方上碰到一些奇怪的习俗。
这些习俗有点好有的坏,有的让人无法理解。
一般情况下,只要这些习俗对人对朝廷无害,他们都选择视而不见,若是在特殊情况下他们还会跟着当地居民一起参加这些习俗,即便他们并不信。
【如果说王维的《桃源行》是描绘了一个桃源仙境,那韩愈的桃源诗就是为了反对桃源仙境之说,他的诗叫做《桃源图》,以桃源图为引来表明这世间是没有仙境的,这首诗直接就将王维诗中“初因避地去人间,及至成仙遂不还。”这种把桃源写成仙境的说法给否定了。】
公元744年,天宝三载。
有些事情本就是如此,信则有,不信则无。
虽说幕中女子已经说过这世间没有成仙之事,但王维相信,信成仙的人依旧不会少。
人都有美好的幻想,有些人就宁愿活在幻想之中。
至于他,他信不信且不论,但他肯定不会以为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是仙境,毕竟若真是,那陶渊明恐怕已经成仙了。
他之所以会那般写,不过是一些随意而来的想法罢了。
或许,或许心中也有一些相关的念想吧。
【“神仙有无何渺茫,桃源之说诚荒唐。”开头直奔主题,神仙多半是没有的,说桃源是仙境更是荒唐。】
【“流水盘回山百转……架岩凿谷开宫室,接屋连墙千万日。”这一段内容,刘禹锡认为桃源是来自于桃源图,这桃源图画得好,再加上上面的题词让人感觉仿佛真的进入了仙境,于是就跟着建了这桃源。】
这样的话倒也说得通。
这世间多少因古诗古画而建居所的,若因一幅栩栩如生的桃源图建立一个桃源也并非不可能。
【“嬴颠刘蹶了不闻,地坼天分非所恤。”秦汉衰败、天崩地裂他们都不关心,“种桃处处惟开花,川原近远蒸红霞。”只关心如红霞一般的桃花,也就是他们身边的风景嘛。“初来犹自念乡邑,岁久此地还成家。”开始住在这桃源里的时候还想家乡,久了就真把这儿成了家乡了。】
若真有这样的地方,谁不想去呢?
百姓们对朝代的兴亡其实并不关心,只要谁对他们好,能真正地考虑着他们,那他们就愿意支持,甚至是上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