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才是导致人才不来的缘故啊!
可是朝堂中没有人才,那只会使得大宋更弱。
长此以往,如何了得?
【而王安石任期满恰好就在这个时间段,当时除了这个事情之外,北宋的情况是有点复杂的,可以说是“内忧外患”,要不然也不会有庆历新政的出现了。】
朝堂上下自然都知道现在的朝堂有问题。
可是没有人愿意牺牲自己的利益来护大宋周全。
故而事情很难做。
除非大家所有人都付出代价。
许多人想着想着,竟得出最好解决方法是改朝换代的结论。
有些事情,要想改变是很难的,只能全部颓废一切重来。
可如今的情况就是,大宋是没有重来的机会的。
【在1044年,庆历四年的时候,北宋与交战多时的西夏议和,打了很久仗,都很累了,想要休息休息,这事情史称“庆历议和”,虽然这事情是对北宋起到了一定的休养生息的作用,但是北宋却也不是没有吃亏。】
赵祯半眯着眼,心中推翻了一个又一个的想法。
现在仗也不好仗,和也不能和,朝堂上的这群人也时不时地给他添乱,让他近来疲乏得紧。
议和他还要吃亏,之前说的好似是西夏出尔反尔,好像不是吃亏吧?
既还要吃亏,那还议什么和?
可若是打不赢,该怎么办呢?
他是想改革军制,可是这一时半刻也很难出现成效吧。
【当时的西夏国主元昊称自己是宋帝之子,他倒是有脸,他提出了十一个要求议和,其中包括割地、岁赐,也就是给钱啊,还要让他们贸易,卖青盐,完了他们还称男不称臣,妥妥地把北宋当成大冤种啊。】
真是欺人太甚!
看到这些条件王安石就明白为何大宋会慢慢地衰败下去了。
如此一个西夏便能如此嚣张地对他们提条件,那日后周边各国不是会有样学样?
反正大宋的军队弱!
如今已经没有其他的法子了,若是想要快些建立强军,那就得严刑峻法,以军功论赏,再给他们多一些的赏赐。
幸好如今国库还算充盈,若是能把那些无用之人都加以裁减,省下来的费用加上要给西夏议和的银两难道还不足以让战场上的人拼命吗?
王安石在这一瞬间甚至有些恨自己只是一届文人。
他现在有了这般名气,若是能领头上阵杀敌,定是能收拢不少的人。
得找些令人信服的人才行啊!
可他想了一圈,竟是找不到这样的人来。
王安石开始思考,不知现在自己读兵书还来不来得及?
他看向自己桌上早前就已经找出来的兵书,蹙了蹙眉。
虽然他不一定能参透,但他或许能假装参透吧?
只要他能上前线,只要说是他的领导,那最后是不是他领导的谁在乎呢?
他只要将士们打起精神,只要最后能赢。
想到这儿,他都来不及等,赶紧将自己的想法记下来,一边听幕中女子的话,一边思索能与自己共谋此事的人。
【北宋众臣自然不答应,他们尤其不答应“称男不称臣”这一条,这该死的自尊心,当然是钱更重要啦!说笑的,一个国家的尊严很重要,但是钱也很重要,北宋本来就积贫积弱了,还要打肿脸充胖子给西夏那么多钱,怎么想的,而且给了西夏那么多钱,不知道的是赏赐,知道的还不是懂这其中的弯弯绕绕,不是自愿的,给了心都疼死了,那大家这不丢脸吗?】
这丢脸吗?赵祯问自己。
自然是丢脸的。
可是正如她先时说的,要休养生息啊,难道看着前线将士去送死?难道看着边关百姓因战乱流离失所?
出点钱,如果能息事宁人,那自然是再好不过的。
赵祯深吸一口气,还是很气愤。
这些不知足的西夏人,竟如此厚颜无耻。
【还是因为太弱,宋朝重文轻武,就注定了它强不起来,一个国家就好比一个人,你说一个人他全身上下都在长大,四肢却不发育,那不是残疾吗?而宋朝经济文化高速发展,军事停滞不前,那跟残疾有什么区别?人残了还有亲朋好友的鼓励、支持与陪伴,可一个国家残了得到的什么,那不就是等着被别人欺负吗?先发展经济文化可以,但这武力也要后来居上啊!】
赵祯不自觉地在心中赞同。
他想虽说根据太丨祖皇帝的遗训,他们要防止起兵之事,但是边关将士发展起来,禁军也可以发展啊。
只要他能找到可信之人把守禁军,在自己眼皮底下难道他们敢大逆不道?
谋逆尚且需要一个好的借口上位,只要他做一个好皇帝,便不能给人可乘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