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偏遇上这么个好友,却被那些奸佞害得久难见面。
如今可好了,他们所想要的日子,终于要来了吧。
【他们两个的诗文就在这些地方流传开来,并且逐渐扩大影响力,少年们 “递相仿效,竞作新词。”元稹将他们的诗称之为“元和诗”,一开始,白居易的那些《秦中吟》、《贺雨》、《讽喻》等等诗都没什么人知道,这二十来年间,“禁省、观寺、邮堠、墙壁之上无不书。”传播广了,到处都是他们的诗,“王公、妾妇、牛童、马走之口无不道。”都不只是那些少年们喜欢了,而且模仿的人也很多,简直是“处处皆是”,不仅如此,还有伪作,就是假借二人名头去赚钱的。】
元稹叹息。
“如今已然如此了。”
白居易的诗作影响力太大。
而江湖上但凡挂了给白乐天之名的,卖出的价钱也是更高的,若是诗集就更能赚取银两了。
原如此有名是好事,被人模仿也不是什么大事,可那些人如此做,确实是埋没的好诗也就罢了,若诗差了,写的东西有违人伦,那是害了白居易。
如此,还不如他们自己编订诗集,明白地告诉众人乐天的诗是哪些。
【这里很明确地说出了元和体诗的大体来历以及成形的过程和影响力,两人在元和诗坛上的地位是很高的,后来元稹又将其分类,此处的分类大概是用的我们之前说过的白居易自己做的分类,什么讽喻、闲适、感伤诗,“讽谕之诗长于激,闲适之诗长于遣,感伤之诗长于切……”都有其界定。】
界定的好处便是能够让看白居易诗作的人更加了解白居易。
也能让爱诗的人更好分辨那是否是白居易的作品。
至于学习模仿,白居易和元稹其实并不甚在意。
因为这不正是他们想要的吗?
他们一直想要的就是众人也能做到在诗歌中反应这世间的现实进而传扬出去。
只是这冒名顶替倒也实在大可不必。
【白居易在洛阳的日子过得应该还算闲适,曾写下《洛城东花下作》等作品,但是他却并没有能在这里待多久,原因有可能是穆宗去世,敬宗即位,白居易熬了多少个皇帝了?别急,后面还有好几个。】
李纯傻眼。
好……好几个?
他清楚白居易的,以他的年纪,出生时该是代宗。
如今到自己已经是第四任皇帝,后面还有几个?
这比听到自己会被人害死还叫李纯惊讶,为何会如此呢?
真就如幕中女子所言,一代不如一代?
若是那般,也难怪大唐会灭亡了。
【咱们数数,从唐代宗李豫开始,德宗李适、顺宗李诵、宪宗李纯、穆宗李恒、敬宗李湛、文宗李昂、武宗李炎、宣宗李忱,白居易活了七十多岁,唐朝经历九个皇帝,平均下来九年不到,加上他生前和死后的那几年,满打满算这些个皇帝平均即位年限十年,这估计也是唐朝后期不稳的很大一个原因。】
公元697年,武则天神功元年。
已经是高寿的武则天眯了眯眼,有点不敢相信幕中女子所说的话。
平均不到九年。
这些皇帝,不务正业,连自己都养不好吗?
这般更替,朝堂自然不稳,那大唐江山如何稳?
可为何会如此呢?这些人是招了什么反噬?
唐,元和年间。
李恒!
李纯笑得难看,果不其然是他这个太子啊!
发动宫变害死自己,然后他当皇帝,不过几年就被毒死,这就是报应吗?
他给了身旁内官一个眼神,内官会意退下带人往东宫而去了。
【而这些皇帝中大多都不行,敬宗李湛就是其中很不行的一个,他虽然没有施行暴政,搞什么骚操作,但是只知道玩乐,最后也只当了两年皇帝就被害死了,但是这儿我们还得说他爸,他爸跟他爷一样,爱好修仙吃丹药,但是也不是一开始就爱修仙的,他即位的时候才二十多岁,也是一个纵情享乐的帝王,但是一次去打马球,因为内官坠马之事受了惊吓,中风了。】
唐,元和年间。
等等。
他爸?是自己的儿子?他爷,是自己?
爱好修仙。
所以……是这问题。
各朝各代的人也都睁大了眼睛看着巨幕。
历来他们都是想要修仙长生的。
上至帝王,下到平民百姓,但凡吃得上饭的,都曾有过那么一个长生梦。
然而这大唐,怎么好像是因为修仙而走向衰败的?
那安史之乱的唐玄宗好像也是追求长生不老的吧?
公元前113年,秦始皇三十年。
嬴政表情凝重,这是他从未想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