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局盘点悲情文人[历史]+番外(430)

作者:蒙娜丽鹅 阅读记录 TXT下载

试问哪个女子不想有个才华横溢的情郎侍弄风月呢?

故而将他人的故事改编成自己想要的样子,那也是常有的事吧。

【因为在这首诗的序言中,白居易写得清清楚楚,他就是在送客的时候听到一个琵琶女在弹奏琵琶,听着听着颇有点京城的味道,于是白居易就问其来历,而后听琵琶女说了她的经历。】

【原来这个琵琶女确实来自京城,曾跟名师学艺,后来年纪大些了,就嫁给了一个商人,根本不是传言中白居易遇到未嫁的湘灵而创作出来的,但是你要说文学嘛又不一定要与现实一致,那我只能说你开心就好,确实也是怎么理解都好。】

反正白居易是不信会有那么巧的事情的。

但若说湘灵嫁给了一个商人,那还有点可信。

什么都好,还是看看这诗句吧。

【在琵琶女弹奏之间,让白居易想起自己贬谪以来的日子,不觉与之感同身受,遂写下这首诗送给琵琶女。】

【这古代的文人确实挺风流的哈,一般来说,不论古今,女子都很仰慕有才华的男子,试问咱们代入琵琶女,在落魄寂寥时,突然来了一个大才子,告诉你“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哇,这谁顶得住啊!】

公元1107年,大观元年。

“哼,许多女子就是这样被蒙骗的。”扶月小声道。

她算是看清楚了,这世上谁也靠不住,自己最亲近的人靠不住,自以为是真命天子的人也靠不住。

还是得靠自己才行。

“你说什么?”

突然,对面夫人的声音传来,让扶月一惊。

“我……”夫人都问了她几回了,她每回都不回答实在不妥。

扶月索性大着胆子说:“我是说,不能太过于相信男子的……”她又看了一眼旁边的男人埋下头去,快速道,“我是说不能过于相信任何人的话。”

李清照闻言,和赵明诚对视一眼,两人都轻轻笑了两声。

这丫头还有点意思,但瞧那眼神,倒像是个有故事的。

【“浔阳江头夜送客……别时茫茫江浸月。”前面的几句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还十分精炼地渲染了离别的氛围,其实白居易在描写上面也是很有一手的,虽然说一直以来都有人说他的诗俗,但是什么是雅什么是俗呢?这二者的界限没有人能说得清楚,所以怎么能随意地给人定性呢?】

公元1099年,元符二年。

俗这评价是他说的,苏轼并不觉得有什么可改的。

他以为是俗,他并未让世人觉得俗,正如女子所言,不过是个人的想法罢了。

若是他心中以为俗却说不俗,岂不是不诚?

但有句话他倒是觉得有理,不能随意给人定性。

白居易有些诗也算不得俗,譬如这一首。

【当然了,我不是说苏轼的不对,哈哈,求生欲满满。或许相对于苏轼、辛弃疾、李清照这些人的诗词来说,白居易的诗是要俗一点,但我个人还是觉得不能就这样单纯地给白居易贴标签,他可能有俗的诗,但他也可以不俗,至少我认为他这首诗的水平是很高的,很多人都尝试着从文学、音乐学等各种角度去剖析这部作品,可见它是一首很优秀的作品。】

唐,元和年间。

白居易听着夸赞自己的话也只是抿了抿唇,静静听着。

幕中女子对他和他的作品虽然都是她的一家之言,但此女就是想到什么说什么,并不会因为喜欢作品而去无端地夸赞写诗的人。

所以他可不能指望幕中女子不指出他的短处来。

另外就算指出来他也是能接受的。

毕竟“知错能改,善莫大焉。”

【在前面几句中,白居易铺垫“举酒欲饮无管弦”,转头一句“忽闻水上琵琶声”就打破了先时的那种离别愁绪,两人听着听着觉得像是京城的琵琶曲,或是曲子相似,或是技法相似,总而言之就引起了白居易的注意力,“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这是什么呢,“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啊!】

好怪。

什么“两眼泪汪汪”?

但是这描写虽然怪,却很真实。

这让白居易和元稹两人一瞬间便想起了先时两人重逢时的场景,虽无泪,都两人也确实眼睛热了。

两人被贬多时,那时再见,可不就是幕中女子说的这种感觉吗?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又是名句,这里作为第一部 分的结尾,留下了一个很好的悬念,为什么需要千呼万唤呢,按理来说,白居易这样的身份,随便传句话,女子不就来了,是白居易没有表明身份吗?还是女子有什么不想出来的原因呢?】

同类小说推荐:

耽美作者主页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