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局盘点悲情文人[历史]+番外(407)

作者:蒙娜丽鹅 阅读记录 TXT下载

可最后呢?

还不是落了个凄惨的结局。

【关于杨玉环的死有很多争议,首先是关于她被缢死的地点,许多人认为是在佛堂,我个人认为这并不是很重要,左右都是在马嵬坡死的,那是在佛堂死的还是在大路边上死的,区别并不是很大。】

【反而是这死因还值得探究,我们常规认为她就是被李隆基下令勒死的,但是有人觉得她是死于叛军,这个并非史书记载,而是许多唐诗中提到过,例如杜甫的《哀江头》写道:“明眸皓齿今何在,血污游魂归不得。”这里写血污游魂,那就说明杨玉环不是被勒死,因为勒死并不会见血,除此之外,像杜牧、温庭筠等文人也都写过类似的句子。】

许多人也不明白为何要纠结于此,怎么死的似乎也不重要吧?

人都已经没了再纠结又有什么用呢?

骊山内。

听着幕中女子分析自己的死因,杨玉环多少心中惆怅。

虽然表面她已经可以做到无怒无喜,可这心中却是难以控制。

【但是这不能完全说明杨玉环就一定是死于叛军,我觉得文学作品有时候是带有夸张的,被缢死和见血而死,那显然是后者更具有视觉冲击力,而且诗词也不一定可靠,但是如果死因真是如此,那指的应该不是安禄山等人的叛军,而是指的陈玄礼等人指挥的杀了杨国忠的士兵。】

“这后世女子是不信你?”李白饮了杯酒才问道。

杜甫倒是浑不在意,“说什么信不信的,她未曾亲眼见到,不过是猜测,而她说得也不是没道理,我们总会在诗中添些夸张之物,是吧?”

他笑了笑,没再继续说,再说了,巨幕中女子所说,事情发生时,他应当也不在附近的,所以他也是听说,说不可靠,也没什么问题。

很多时候,他们所知道的,那都是人家想让他们知道的。

李白不置可否,论夸张他自然是懂的。

【还有一种说法是说她是吞金而死,而这种死法就跟她在佛堂死一样,都是属于唐玄宗同意的一种死法,即便是被迫同意,只有被叛军杀死,那这样做反映出来的李隆基对于杨玉环的感情与他下令杀死对方反映出来的感情是完全不同的,只可惜这些我们也不能百分百确定。】

李隆基眉头皱了一下。

他太清楚自己了。

若是真遇到那种情况,那他定然是会舍弃玉奴的。

即便现在他不承认,估计也没人会信他。

毕竟如今玉奴都已经被他给送走了。

可这又如何,军中安稳难道不比一个女子重要吗?

【除了这些,还有一种不怎么受人认同的说法,那就是杨玉环没死,而是被人悄悄地送去了日本,或许是当时的李隆基想了什么办法让她假死脱身,又或者是阴差阳错的原因导致了这样的事情,但是按理来说是不大可能的,因为当时的哗变,李隆基必定是重点关注对象,而杨玉环作为他的枕边人肯定也在他的左右,这么一来,想要搞什么小动作那几乎是不可能的。】

说什么不可能。

只要他想,还有不可能的事吗?

李隆基憋闷,总有种一失足成千古恨的感觉。

可偏偏如今这失还未失,可众人都知道他失了。

【所以这很有可能是民间传说对于此事的一种理想化的猜测,通俗的来说就是有人对这故事进行改编,将李隆基和杨玉环的爱情塑造成得感天动地又在一定程度上符合当时人们喜欢的大团圆结局的故事。】

【古代的同人文作者那可是不得了的,像冯梦龙,像罗贯中都是此类,他们的作品那简直是令无数人嗯……称绝。】

明代。

冯梦龙正在写故事。

自从上次看了幕中女子讲解这苏轼的事情,他就对苏轼越发感兴趣。

尤其是他与政敌王安石之间亦敌亦友的关系,若是成书定叫许多人称好。

于是他便开始写这篇《王安石三难苏学士》。

正写到劲头儿上,没想到幕中女子竟突然提起自己。

称绝!

他就说!

就为着幕中女子这话他就得好好写!

【这里我们认为,杨玉环就是在禁军的逼迫下被李隆基下令赐死的,杨玉环死了,李隆基悲痛欲绝,他心中的悲痛有多少是因为杨玉环,有多少是因为国事,有多少是因为自己被迫让位我们谁也不知道。但是如果想要流畅地看这首诗,那显然还是理解为为杨玉环伤心多一点更好,至于其他的咱们只能在看完后往深了想。】

这话说到扶月的心坎里去了。

她轻嗤一声,看到对面夫人盯着自己又默默地低下了头去。

不管怎么样,能送自己的亲人去死的,就是再大的苦衷她都不能接受,怎么不自己去死呢?

同类小说推荐:

耽美作者主页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