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局盘点悲情文人[历史]+番外(405)

作者:蒙娜丽鹅 阅读记录 TXT下载

公元前113年,汉元鼎四年。

刘彻现在心中很不是滋味。

被后世之人这般惦记着的,恐怕除了那陶渊明便是自己了。

可偏偏十个中有九个都是说的这些有的没的,饶是夸赞,也是赞到了卫青、霍去病二人的身上。

虽说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但怎么还是不如说说他的功绩来得实在。

最重要的是,这后世之人还总把他与那李隆基相比,有何可比之处?

不过是有几个妃子,这事情放到哪个朝代都挑不出什么错来。

即便这般想着,刘彻近来也失了去后宫的心思。

连他自己都想不通此为何故。

【当时,陈鸿有写《长恨歌传》,《长恨歌传》是一篇传奇,相当于早期的小说,就像我们之前提到过的元稹的《莺莺传》,古代小说最初大概是出现在魏晋时期,那时候有《世说新语》、《西京杂记》等志人志怪小说,那时候的小说就是作者猎奇的产物,喜欢写一些奇奇怪怪的东西,或者是体现那个时代风向的东西,比如《世说新语》中写到的那些名士风流。】

公元212年,建安十七年。

这倒是曹植忽略了的一个点。

他从来不曾在意这些非正统的作品,即便是看到了也是不曾细看的。

听幕中女子的意思,那什么小说还是从他们这时起的。

那若是能用以技巧多加创作,定能让他们此时的人更为后人所推崇。

不知不觉地,他就总想拿着当世的作品与后世相比,如此更激发了他的斗志。

【后来到了唐朝时期,唐传奇的出现让小说的发展向前迈进了一大步,后来宋代的话本又将其推进了一大步,直到明清小说的出现,古代小说发展到了最高水平。】

清,乾隆年间。

乾隆又想起了被幕中女子提起过的曹雪芹。

他写的那东西好是好,可都是些家长里短,若要说有多好他是不觉得的,不大气。

但既然这后世之女都说好了,那他得好好地让曹雪芹写完。

至少写出来不能不如那些前朝之本吧。

【忍不住又扯远了,这里的《长恨歌传》中也写到了,“生女勿悲酸,生男勿喜欢。”以及“男不封侯女作妃,看女却为门上楣。”这样的句子,当时白居易和陈鸿一起游玩应该是一起写的这作品,相互之间或许有影响,但也恰恰说明了那个时候的主流的想法,生女是不如男的,可因为杨贵妃一事,竟把这历来已久的观念都给改变了,真是不象话啊!】

唐,元和年间。

幕中女子装腔作势地说出这话,白居易是很不喜的。

可偏偏他又不得不承认自己心中就是那般想的。

【而 大家不要觉得这件事情就真的改变了女子的地位,首先这里的话是明显的讽刺,其次经过杨贵妃如此众人只会更加厌弃女子,厌弃那些所谓的红颜祸水,白居易的整首诗里其实就体现着这样的思想。】

公元744年,天宝三载。

杨玉环再看到这样的说法已经完全不在意了。

听得多了,好似天上笼罩的乌云,只要天不塌下来,她便也就没什么可在意的。

反正大抵在众人的眼中,自己便是那些书中的狐媚子,专为了祸害大唐而来的罢。

【他的儒家思想使他产生这些想法,在写《胡旋女》的时候,其旁有小字“戒近习也”,也就是说要改变如今的风气,而诗中他提到,“贵妃胡旋惑君心,死弃马嵬念更深。”这句完全不掩饰他对于杨玉环的批判,不过这样的事情到底杨玉环在其中起了多大的作用,还真不是我们一两句能说清楚的,即便是通过各种史料分析,我们也只能尽量接近真相,也或许就连李隆基自己都说不清楚,这就是人与历史无法被完全解析的魅力啊。】

李隆基确实是说不清楚。

事情没有发生,他根本想象不到真能出现什么安史之乱。

就像如今来说,他不是轻易地就将此事给解决了吗?

可是他也不能欺骗自己幕中女子说的就是假话。

实在想不通。

【在《李夫人》里也有类似的观点,这首诗是以汉武帝初丧李夫人的事情展开叙述,而后转到杨玉环死后李隆基的同样的不舍,他写“生亦惑,死亦惑,尤物惑人忘不得。”这话应当也是批判的吧,还有后面的“人非草木皆有情,不如不遇倾城色。”】

公元前113年,汉元鼎四年。

这个李氏看来也是个福薄的。

按理来说自己若是招回宫中当也是比较年轻的女子。

可是自己却送走了她,也不知是为何。

罢了,说不定不让她进宫,还能让她活得长一些呢。

同类小说推荐:

耽美作者主页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