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初。
金圣叹就是一个改过名字的人。①
他以前名叫张采,字若采,后来才改名叫金圣叹。
但他改名并非因为什么好的寓意,而是讽刺罢了。
这“金”寓意清兵入关,“圣叹”更是源于一出闹剧,
有次他与一群学子去孔庙祭拜孔子,平日里满嘴仁义道德的学子们,却听信用供食可中状元,为抢夺食物大打出手,圣人看了都得叹息,于是他便从此改字圣叹。
但事实证明,这些愚蠢的人的心思如何跟他的名字也没有太大的关系。
【或许是因为无心政事,或许是因为 知道南唐局势堪忧,又或者是性格原因,当了皇帝的李煜并不怎么开心,写的词依旧孤独空虚、无所寄托,就像这首《阮郎归·呈郑王十二弟》。】
【大部分文人的诗词作品我们并不能百分百地确定年月,都是按自己的想法进行猜测,有时候年月变了,意思也变了,本人不跳出来就没人能说谁对谁错,这就看个人怎么理解了,这首词也是一样,我们来看看。】
公元978年,太平兴国三年。
他能开心得起来吗?李煜也不知道自己是在问谁。
但他很清楚,自己是不擅政务,但不是傻。
从他登基开始,他就知道了南唐处在一个什么样的状况下了。
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不可能有多欢乐。
但那时他还能麻痹自己,可是如今呢?
【“东风吹水日衔山,春来长是闲。”东风吹动春水,远处太阳正落在群山之间,春天已经来了,但仍旧常常无事可做,倍感闲散。东风吹水的描写让人一下就想起与 李煜同时代的冯延巳的“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一句。相比之下冯句显得有意境得多,但是后面接了日衔山一句就显得顺畅了许多,意境也更加宽阔了。】
老师的词自然是比他的好的。
冯延巳跟他父皇的关系一向很好,即便有了官场上那些复杂的东西,但是父皇一直对老师深信不疑。
因着他二人的关系,李煜也跟冯延巳学到了不少,尤其是在词作方面。
【“落花狼藉酒阑珊,笙歌醉梦间。”落花一片狼藉,酒也喝得意兴阑珊,仿佛置身于夜夜笙歌的醉梦之中。】
【“春睡觉,晚妆残,凭谁整翠鬟?”春睡醒来,先时的妆已经十分凌乱,谁还会去整理梳妆呢?“留连光景惜朱颜,黄昏独倚阑。”只可惜光阴易逝人易老,好好的容颜也只能是到黄昏独倚栏杆罢了。】
众文人看到他的词都忍不住和以往的花间词相比。
其实他的词与花间词是很相似的,尤其是这早期的词。
若非有点研究,还无法看出其中差别来。
【这首词是一首闺怨词,表面看来写的就是女子孤独无依靠而有些自怨自艾的心情,但是这首词是李煜写的,我们就要从他的经历出发去看,一般来说有两种解释,一种认为这首词是李煜中后期面对强敌无能为力的作品,也有人认为这是他前期对于其弟李从善的不满。】
【第一种显得有点颓丧,这其实也还能理解,本来李煜的作品大部分都是这样一种类型,面对强敌 ,他写什么“长是闲”就感觉有些奇怪,不过根据他后来的表现来看也还算正常,而第二种说法却不是太正常,他现在可是一个帝王,至于用一首诗来表达对自己弟弟的不满吗?我个人认为这是他早期时候的作品,但是并不一定是表达的对其弟弟的不满,总之,这个时候的他的诗风就已经有那种自伤的宫怨气息,另外,从这首词中也能看得出来他的描写也一向细腻,很有他自己的风格。】
他后来的表现……
李煜想起自己登基后的表现,他突然有种自己不配与先时那些文人同论的感觉。
其实他心中早已经隐隐有了这样的感觉了,只是一直不想承认。
先时他看到屈原,看到苏轼,看到杜甫,他们出身或许尊贵,但比之自己到底差了些,而且大多都有落败的趋势,可是他们一个比一个坚韧,而自己还一直在逃避。
如今纵有种种悔意却也毫无办法。
【这几年里,李煜对宋朝就是一种俯首称臣的态度,虽然时不时地提出一些自己的要求,比如罢除诏书的无名之礼,无名之礼就是在诏书里不说李煜名讳而是直呼其名,就这么无关痛痒的要求还被拒绝了,李煜心中不可能没有气愤,但他选择了偏安,也无法反抗,也或许是他根本没把心思放在这上面,因为这时整个南唐都还处在表面太平的假像中,这自然是因为他的领导,在公元963年,北宋干德元年,距离南唐灭亡也不过十来年的时间了,李煜却还在和大周后欢笑宴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