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局盘点悲情文人[历史]+番外(362)

作者:蒙娜丽鹅 阅读记录 TXT下载

公元1181年,淳熙八年。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辛弃疾明白,就算没有此事也还会有其他的事情。

他总归是被那群人不喜。

可是他又做不到去奉承讨好他们或者对不法罪行袖手旁观。

有时候他就在想,会不会隐居对他来说才是最好的。

仁者心动。

那他不看到那些令他烦忧之事便也就不会心动了吧?

【罢官之后,辛弃疾就住在了他自己设计的带湖庄园里,一时闲居一时爽,一直闲居就一直爽,在辛弃疾此后的人生里,他多数时间都在闲居。】

辛弃疾痛心疾首。

他何时爽了?

第128章

辛弃疾

【从公元1181年淳熙八年到公元1192年绍熙三年,辛弃疾闲居带湖,他大部分的时间都在此处度过,在这十来年的时间里,辛弃疾也留下了不少的作品。】

【这些作品中有许多都是跟乡村生活相关的,看到那样的词句时,你会觉得辛弃疾好像真的在开心地隐居,其中我们熟悉的《清平乐·村居》就是这样的作品,这与他先前的词风大不相同。】

公元1181年,淳熙八年。

开心地隐居?多么讽刺啊!

虽然这正是辛弃疾拼命想做的,可是怎么可能呢?

他如何能在还有许多百姓正在 受苦受难的时候开心避世呢?

可以被迫隐居,可以强迫自己不去做事,却没办法管住自己的心。

他的心连同表情一起慢慢地沉下去,他要在此处待十年,意思往后的十年他都无法再有任何作为了。

只这么一想,辛弃疾便觉悲从中来。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但看此句就已经能想象整首词的清新之感,这种感觉就像什么呢,清新得像小学课本上的插画,矮小的茅屋建于溪边,溪旁草丛青青,就像图片中这样。】

幕中女子说完巨幕上出现了一张有些许鲜艳的图画,看起来有点奇怪,让许多擅画之人眉头没由地蹙了起来。

他们从未见过这样的话。

不如他们渲染之作,但却不算难看,不过确实看着觉得清新。

某处,一中年人抱着自家娃娃看着巨幕,他摇了摇头并不喜这画,可谁知刚想到这里,怀中的小孩儿却指着巨幕咯咯笑了起来。

中年人微怔,也跟着哈哈笑了。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半醉半醒间,吴语逗趣的声音听起来十分欢乐,抬眼望去,也不知是谁家翁媪,吴音指的是吴地的口音,但是跟我们现在说的上海、江苏一带的吴语又有所不同,他指的是今天的江西上饶,春秋时期吴国的口音。】

【两句就将乡村那种质朴的场景给描写了出来,这里的人不像朝堂中的那些人心中充满了尔虞我诈,也不用很卷,大家都很闲,所以才能听到吴音相媚好。像我们现在也是这样,小区楼底下讲八卦下象棋的大部分都是老头老太太,哪有在外面打工的年轻人?】

辛弃疾不懂卷是何意,但幕中女子所说的大致意思他是明白了。

说得确实没有错,虽然这诗是他之后才写的,但是他明白,如果不是他被罢官无事可做,他不可能看到那样的场景,即便是看到了,他也不会关注。

他会把所有的关注点都放到大事上,这也是他自己想要的。

可是如今,乃至日后,只怕只能关注些吴音相媚了。

【而此时,辛弃疾家中的人在干嘛呢?“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这么一看辛弃疾的儿子还挺能干,“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

【这首词写得十分生动,就像是一幅风俗画,将辛弃疾眼中的画面描绘了出来,写得那叫一个栩栩如生。】

辛弃疾难得露出笑容。

自己的孩子怎么看都是爱看的。

然而他又怀疑这是否是对的,若他不是一个所谓的归正人,他能建功立业,那他的孩子的前途也会更好。

不过看着孩子健康活泼,作为一个父亲,也能欣慰了。

【这么一看,辛弃疾的日子过得应该还算不错,可是有时候周遭的环境越是热闹人就会显得越发孤独,他的闲居时光中有很多这样清闲的词句,但他也并没有忘记自己对于国家的担忧,他的《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就是此类。】

巨幕方才出现前,辛弃疾正在看众人栽花,说说笑笑好不热闹。

而他自己也表现得挺愉快。

但他记得幕中女子讲过的一句,“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所以其实他也并没有多欢乐,总觉得与他们格格不入,觉得他自己的归宿并不在此。

【说起这个博山,就像面对赏心亭一样,也是辛弃疾很喜欢去的地方。他写了许多首有关博山的诗词,其中还有一首《丑奴儿近·博山道中效李易安体》,李易安就是李清照,我们之前说过李清照曾在《词论》这篇文章中吐槽了当时的许多词人,并提出词“别是一家”这样的观点。】

同类小说推荐:

耽美作者主页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