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人惊讶,竟如此优秀吗?
苏轼的那首词幕中女子先时说过的,此中只一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就不知让多少人感动。
不管是那些一向崇拜苏轼的后世人,还是宋朝以前根本就没听说过苏轼的人,甚至是那些与苏轼同时代的对苏轼十分不喜的那些政敌也都佩服他的文学才能。
而对于幕中女子此前展示出来的辛弃疾的词虽也是非常人所比,但好的他们看多了,再看辛弃疾的词便没觉多惊艳,更何况是与苏轼的优秀词作相比。
【当然了,他们两人的词作是不能拿来简单地进行比较的,写的东西不同,表达的感情不同,没什么可比性,也无需进行比较,只要知道都是很优秀的作品就是了。】
感情二字是幕中女子在谈到这些诗词作品时常提到的,说明真的很重要。
有时候他们不是不知道感情的重要性,只是几乎很少会有人将之单独拿出来说。
他们只知道听到他人之作,他们会随他人而欣喜,随他人而悲伤,随他人而激动人心,这大抵便是感情的作用吧。
【辛弃疾总是能以一种十分自然的方式化用他人的诗句,有句话怎么说来着,“虽由人作宛自天开。”虽然放到这儿不是那么恰当,但他的化用就是那么地恰到好处,首句便化用了岑参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公元1130年,建炎四年。
许多人都不喜这辛弃疾,尤其是主和派,可他们如今却不敢说那些,只能从他的作品去挑毛病。
“又是化用啊……竟只会化用吗?
有人如此一说,其他人也跟着附和,表示不感兴趣。
虽然幕中女子一再地夸赞,但他们可是有他们自己的想法的,毕竟每个人对于作品的想法都是不同的啊,这还是幕中女子强调的呢。
他们是文化人,那自然还是自己创作的东西更好了,整日化用他人的算怎么回事?
【他说:“东风夜放花千树。”是东风在这夜间拂开了火树银花,这里的花千树的花指的是元宵节的花灯,其盛景可见矣。可他觉得这样的描写似乎还不足以说明花灯的繁多绚烂,又补充道:“更吹落,星如雨。”又好像那满天繁星如雨点落下,热闹至极。】
女子说完,众人沉默了。
他们不得不承认这化用得确实很不错,重点是并未有生硬化用的痕迹,正如幕中女子所说的那样,很自然。
更重要的是,只那么一句,他们便能想象那繁盛的元宵佳节了。
而后面的补充更是锦上添花,是极好的。
但还是因为化用的好吧,若无岑参之句,次子焉能写出如此佳句?
【“宝马雕车香满路。”宝马拉着豪车到处香气四溢。“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悠扬的箫声四荡,月亮和花灯光华流转,鱼龙花灯整夜飞舞。】
霎时间,他们个个都沉浸在了辛弃疾所描绘出来的盛景之中。
就连赵构都有点不敢相信。
如今整个天下是怎么样子的,他其实并不是十分清楚,但这几年铁定是不能如此繁华的。
他乍然想起先时在巨幕中看到过的大唐夜景,辛弃疾笔下之景比之开元夜景也不差。
这辛弃疾如今虽还未出生,但是很显然离那般繁盛的那一天也不远了。
说明大宋在南方也是不错的啊,赵构有些得意。
那他还整日不满什么?
这些人就是不懂知足。
【其实他这整个上半阙并没有写什么特别有内涵的东西,不过仅仅只是元宵节的场景描写就足以引人入胜,然而,我们还可以往深了想,北方人民尚且处于水深火热之中,而南方已经过上了如此繁盛的日子,对比之下,他这样的一直思念着北方的人心中才会更觉悲凉。】
公元1181年,淳熙八年。
辛弃疾心中像被给了一记闷锤。
没错,当时的场景虽不若词中这般,但瞧着他们的欢声笑语,只会让他更加思念北方。
可是懂他的人不多,知道他如此心情的人更是少之又少。
如今被人剖析出来,让他差点没能崩住。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蛾儿、雪柳、黄金缕,都是女子的装饰品,女子们打扮得花枝招展,笑语盈盈,在街市之中一路飘香。】
【“众里寻他千百度。”“我”在人群中苦苦寻觅千百回,却始终没有找到她①,回头望去,却发现她正在那灯火零落之处。“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这总该是没有化用谁的诗句了。
描写太过形象,众人脑中自然而然地就浮现了那样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