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幕的出现给他们带来的影响不可谓不大,但若说改变了什么,似乎也没有。
可每每出现,还是能让他们心中激动。
不过幕中女子说他经常被贬谪……
【刘禹锡被贬之后,过了大约十年,他们才又奉召回京,然而,刘禹锡看不惯那些得势的权贵,于是写下《元和十年自朗州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你们这些新贵有什么了不起的?不都是“我”被贬之后才被提拔起来的吗?刘禹锡忍是不可能忍的,想说什么就得说,然而太嘚瑟的结果就是再次被贬。】
都不用回京,刘禹锡便已经能想象那些得势小人的嘴脸了。
而这样的诗句也确实是他能写出来的。
他说的不是事实吗?就因为这点小事就把他贬了,生怕别人不知他们为小人矣。
刘禹锡丝毫没觉得自己有什么错,他甚至在想,若是真让他去玄都观,他一定写更厉害的句子,最好是能让那些小人颜面扫地,再也没脸见人的诗句。
【这次被贬播州,播州在今天的贵州遵义一带,说实话因为地形的缘故,如今的那些地方发展依旧不算是特别好的,在唐朝时科技落后,那就更不用提了,再加上气候等原因,贬到那地方确实是比较艰难的,可能也就比苏轼被贬海南好点。】
公元626年,武德九年。
李世民问身旁人,“科技何意?”
“小的才疏学浅,实在不知。”
李世民自然也没想一个小太监能知道这些,只是表达自己心中疑惑罢了。
听起来似乎是一种很厉害的东西。
【因为条件太艰苦,朋友们都看不下去了,于是柳宗元等人极力帮刘禹锡周旋,然后他的贬谪地就被改到了连州,各处调任,又过了十多年,刘禹锡才又回朝,但他一回去就不安分,又写了一首《再游玄都观绝句》。】
唐,元和年间。
柳宗元也已经收到了刘禹锡写来的信,他和刘禹锡的许多想法总是能不谋而合。
但是,他实在不大明白刘禹锡做这些事情的用意。
也不是真不明白,刘禹锡就是那样的人,但实在没有必要。
可仔细一想,若不如此,他便不是他了。
思及此,柳宗元也只能笑笑不语。
【在这首绝句的序中,他提到十多年前被贬的事情,然后说再游玄都观,这里空空荡荡,当初的桃树一株也没了,“唯兔葵燕麦动摇于春风耳”,而后他又“贱贱”地嘲讽了两句,“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正所谓“树倒猢狲散”,现在树也倒了,猢狲也散了,但他刘郎还在,讽刺效果可以说是拉满了。】
【辛弃疾借用刘禹锡的故事,表达的就是世事无常。】
公元852年,大中六年。
这刘禹锡当真是个乐观豁达之人。
李商隐想,若自己是他,这时候肯定说不出这番话来。
有时候或许只能是打掉了牙就往肚子里咽。
可现在想想一味忍着有何意义呢?自己左右受气,最后也没能落个好,还不如像刘禹锡至少快活一瞬出了气。
【“翠屏幽梦,觉来水绕山围。”就像是翠绿屏风下的一场梦,醒来后还恍惚沉浮在山水之间。“有酒重携,小园随意芳菲。”带酒重游此地,满园春色依旧,然而物是人已非,“往日繁华,而今物是人非。”】
【还记得当年春日,初识佳人的情形历历在目,“春风半面,记当年、初识崔徽。”只可惜南方的大雁太少,想与之传信却没法子。“南云雁少,锦书无个因依。”】
唐代众人诧异。
初识崔徽?
崔徽是他们知道的那个崔徽?
【这个崔徽是唐代的一个歌伎,元稹曾为她作《崔徽歌》,秦观也曾作《南乡子·妙手写徽真》以同情崔徽。】
啊?
果然是啊,那辛弃疾肯定不可能真认识她。
当是初闻之类吧。
可他写得还有模有样的,倒像是真见过似的。
【然而,说到元稹和秦观,估计很多人脑子里都会冒出一个词:风流。没错,其实我们的英雄词人辛弃疾也是个情场上的风流人物。】
第123章
辛弃疾
公元1181年,淳熙八年。
风流?
风流本是一个好词,怎的听此女的语气倒不像是在夸赞他?
再一联想到元稹、秦观,辛弃疾就大体明白了幕中女子此言是何意了。
他并不认为这有什么,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他与她们那都是你情我愿的,有何不妥?
【辛弃疾这一生中有过三个妻子,而且有许多的妾室,什么钱钱、田田、香香、卿卿,他为他的妾室写过不少的词,除此之外,他在外面有露水情缘,甚至还有梦中佳人,啧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