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局盘点悲情文人[历史]+番外(330)

作者:蒙娜丽鹅 阅读记录 TXT下载

刘邦的心沉了沉,错失一员大将,难道他不心疼吗?

这后世还真是将他的心思摸得透透的。

不过这话中倒算是有意外之喜,分封诸侯之事能被解决,能被解决就算好消息。

另一边,韩信心中时有动摇,他一时间陷入了迷茫。

现如今竟不知该怎么做了。

他觉得他或许生下来就是带兵打仗的,不让他带兵打仗,他能做什么?

韩信也想起了之前刘邦仗义对他,若不是陛下的赏识,他也不能有今天。

那他该怎么做呢?

【而“离歌”一句是出自典故荆轲刺秦王,在燕国一众为荆轲送别时,荆轲唱的一首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那算得上是赴死歌,而荆轲也确实慷慨赴死,但这时候李清照是在为友人送别,她希望两人可以像荆轲一样勇往直前,却不希望二人慷慨赴死,那肯定最好是说“不道易水寒”了。我们可以理解为平安归来,后会有期。】

公元前317年,楚怀王十二年。

查了这么多天,终于叫嬴稷知道了这荆轲是燕国的人。

其实这么久过去了,他也差不多猜到了,这个秦王或许不是自己,是自己之后的秦王。

但总要知道是谁那才安心。

知道是燕国的人,他提醒后人小心也有了些具体的点。

不过听幕中女子的意思,这荆轲也没成功,不愧是他嬴稷之后,定然是有勇有谋的。

【李清照还想象了为二人送别的悲壮场景,“车声辚辚马萧萧,壮士懦夫俱感泣。”。】

【最后,她以一个寡妇的说出自己的嘱咐,“夷虏从来性虎狼,不虞预备庸何伤。”金朝那些人历来如同豺狼虎豹一般,若不好好防备,恐怕会被伤害。】

【“衷甲昔时闻楚幕,乘城前日记平凉。”昔日,楚人将护甲穿在衣服中间突袭晋人,这个出自《左传》,“楚人衷甲。甲在衣中,欲因会击晋。”而后一句的典故出自《唐书·马越传》,说的是唐贞元年间平凉劫盟之事,公元787年,贞元三年,唐与吐蕃在平凉会盟,吐蕃设了埋伏以劫盟,后来唐军受到大挫的历史事件。】

公元626年,武德九年。

看到这些,李世民都不想说话了。

他大唐能不能有点象样的事?

李世民很清楚,肯定有,除了那开元盛世,一定也有其他繁盛时期,女子实在可以提一提,她讲的是悲情文人不是悲情朝代。

腹诽几句后,李世民认真思考了一下这什么平凉会盟。

既然提到了,自然要好好防范,避免这样的事情发生,从这角度来说,是好事。

【当时唐主盟使浑瑊出发前,李晟警告他要多防备,唐德宗李适却命令他要有诚意,不要猜疑对方,导致浑瑊首鼠两端,最后浑瑊跑了,但是唐朝会盟官员被扣押的扣押被杀的杀,损失惨重。李清照是想让韩、胡二人以史为鉴。】

“蠢货!”

李世民忍不住地骂道。

他突然顿悟,刘邦能得天下,虽疑心重,却稳妥。

这李适……

他摇了摇头。

李世民其实是最懂得知人善任的,古往今来,能越过他去的少之又少。

所以他听到韩信与浑瑊这些事,除了摇头,也只能是无话可说。

【“……不乞隋珠与和璧,吸乞乡关新信息。”《淮南子·览冥训》中有“譬如隋侯之珠,和氏之璧,得之者富”之句,李清照说,不需要什么金银财宝,但是多多带回一些北方家乡的消息。】

【“……子孙南渡今几年,飘零遂与流人伍。”南渡这几年,众人都已经变成了流浪汉,然而虽然已经成了流浪汉,但他们依旧“欲将血汗寄山河,去洒东山一抔土。”】

公元1130年,建炎四年。

“好一个‘欲将血汗寄山河’!”岳飞大声赞道。

自从官家给他权力,近日屡战屡捷,军中也士气大涨,收复北方指日可待。

但他不明白,明明形势大好,为何朝中还有那贪生怕死,主张议和之辈!

竟还不如一个女子通透!

要他说,真要达到幕中女子所说的男女平等才好,到那时,也好叫这群懦夫看看,他们到底是多么懦弱!

【李清照对这事情的态度十分明显,其二中说“圣君大信明知日,长乱何须在屡盟。”君主圣明如日,就该知道一次次会盟讲和,只会增长祸乱,《诗·小雅·巧言》有云,“君子屡盟,乱是用长。”君子屡次盟誓,那些乱子借此发展自身,所以不诚信的盟誓毫无价值。】

赵构气愤。

这些金人一次又一次地违背盟约,他难道不气?

老虎不发威,当他是只病猫?

同类小说推荐:

耽美作者主页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