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并不觉得她的四句前言不搭后语。
诗歌很多时候并不是叙事之作,他认为女子能懂,诗歌注重的是感情。
不管是前面的场景的描写,还是后面感情的发泄,李清照都写得不错。
至少比当世许多诗人都写得好了。
“不错。”李白点评。
杜甫微微颔首,表示赞同。
他们更能体会同样遭逢危难的李清照的心情,故而也能明白她的作品。
【李清照其实算不上怀才不遇,在那个年代女子能有她那样的地位名声,其实已经算不错了,我个人以为她是在为自己的生不逢时而感叹,也是在为无情的世道而悲戚,甚至还有可能是为了当时的一些无法实现抱负理想的忠臣而悲哀。】
公元1130年,建炎四年。
赵构心里憋着一口气,这又是在明里暗里地说他。
他才不想听,甚至怀疑幕中女子是在害他。
虽这样表现,心中还是老老实实地把女子提到的能用的那几个人都牢牢地记下来,到时候有大臣进谏重用他们,他就顺势勉强应了就是了。
其实幕中女子还可以说几个奸臣,这样他处理起来就简单得多了。
【南宋虽已建立,但国家并未安稳,公元1130 年,建炎四年,刘豫成为傀儡皇帝,受金册为“齐帝”,李清照写《咏史》以讽刺。她讽刺的不仅是刘豫,而是许许多多投降于金或有降意的宋人。】
“什……什么!”
这事情他为何不知?
“官家息怒……”
众人纷纷下跪,可这如何能轻易地让赵构息怒?
他自己愿意向金人称臣,还不就是因为有这些人一而再再而三地背叛,才让他没了办法。
怎么感觉现在这些全都怪在他的身上了?
简直是岂有此理!
他要将那种懦夫碎尸万段,以儆效尤,看谁还敢向金人投降!
【“两汉本继绍,新室如赘疣。”西汉和东汉本应该是承传关系,中间却突然多了个如同无用肉瘤般的新朝。“所以嵇中散,至死薄殷周。”所以才会有像嵇康那样奏着广陵散慷慨赴死的英雄,他至死都还在写文章痛批那些贪图安逸、不思报国的人呢。】
公元前8年,绥和元年。
王莽还没有找到,就像是人间蒸发了一样,这让汉成帝刘骜非常烦躁。
偏偏现在他现在在众臣面前显然没了先时的威信。
自己稍微有点动作,乌泱泱一群人跪下来逼他。
他们是要逼死他啊!
明明知道有造反的不去抓,在这里折磨他,可真是可笑!
【当时嵇康和山涛是好朋友,山涛就想推荐嵇康做官,他认为嵇康是有这个才能的,但是嵇康并不愿意为司马氏做事,所以写下了著名的《与山巨源绝交书》责骂山涛,以拒绝出仕,那篇文章中写了他自己的“七不堪”和“二不可”,其中一不可“又每非汤、武而薄周、孔”,他常说些成汤、周武王、周公、孔子的不好的话,做官以后改不掉就会受人非议,招致祸端,为世俗礼教所不容。】
西晋景元年间。
嵇康最终还是没办法妥协,他愿意永远身处于这山林之间,就如女子提到的陶渊明一样,也不愿意出去做官。
他觉得他出去做官,只会死得更快。
但他也并非因为怕死,他有自己的骄傲。
不过,这李清照是把山涛比作了那些投降于外敌的懦夫?
嵇康对此并不赞同。
虽然他觉得山涛不懂他的骄傲,可山涛此人他还是很了解的。
如今山涛虽委身司马氏,但他的心灵澄澈,与那些贪生怕死、贪图富贵之人是不同的。
【嵇康不愿意委屈自己,可他的文章被司马氏给知道了,于是便埋下了祸端,后来嵇康被人诬陷,司马昭一怒之下下令处死他,嵇康被行刑前,三千太学生为之请愿,但是未能成功,嵇康不悲不喜,在刑场弹奏了一曲《广陵散》后,从容赴死。】
若他能这般潇洒地死去,夫复何求?
嵇康更加坚定了自己的想法。
【李清照写这首诗不止借王莽新朝讽刺伪齐,也借嵇康之口以讽刺那些偏安一隅,主张讲和投降的那些人,体现了她的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怀。】
公元1130年,建炎四年。
这话说得那些心中想要投降的人面红耳赤。
更有那胆小者无时无刻不在紧张,自从巨幕出现后,他们不知道自己日后会不会投降,但现在也并不是投降的好时机,万一幕中女子提前将他们日后投降的事情说出来,那他们只有死路一条。
可现在投降就可以吗?
哪里才是活路啊?
①独所谓宗器者,可自负抱,与身俱存亡,勿忘之。——《金石录后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