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局盘点悲情文人[历史]+番外(314)

作者:蒙娜丽鹅 阅读记录 TXT下载

公元626年,武德九年。

五代,这已经是幕中女子第二次提到五代时期了,上一次提到还是因为说晚唐五代浮艳诗风。

所以唐以后并非宋,而是五代时期。

五代是有五个朝代的意思?

李世民想半天想不明白,那距离他的时代实在太遥远。

但有一点他如今倒是可以做,词这个体裁他很喜欢,早在先时提到苏轼时他已经很欣赏了,如今这李清照的更是合他口味,他要赶在词本该出现之前将其创造出来。

先时能听曲唱词,那就是极好的。

【李清照评价他们的作品,“语虽甚奇,所谓‘亡国之音哀以思’也。”写得好,但是都是一些亡国哀伤之音,所以李清照觉得他们的词算不得很好。】

公元978年,太平兴国三年。

那他的呢?李煜想。

他的词才算是真正的亡国之音吧,毕竟国是在他手上亡的。

一时间,李煜也没办法思考自己的词作好或不好,那种许久未现的悲伤的情绪又霎时涌上了心头,着实让他难受得紧。

【等到了宋朝,休养生息了百年,“礼乐文武大备”,开始有了柳永“变旧声作新声,出《乐章集》”,柳永是第一个大力变革南唐花间词的词人,李清照说他的词“虽协音律,而词语尘下。”虽然词很协音律,但是用词太俗,不算好。】

公元1028年,天圣六年。

这后世女子,竟是一点也不给他留面子。

柳永历来受女子欢迎,倒是极少有被女子说俗的。

不过就幕中女子所提到的李清照的那几首词来说确实是优秀之作,这点倒是无可厚非。

柳永叹息,只能说后生可畏吧。

女子尚能如此,那后世想必优秀者众多。

而他怕是会终有一日被遗忘在时间长河。

【然后又说张先、宋祁、宋庠以及沈唐、元绛、晁次等人,“虽时时有妙语,而破碎何足名家!”这些人有佳句而无佳篇,不算好。】

唐,元和年间。

有佳句而无佳篇,那不是说他们的吗?

自从先时女子这样说过之后,贾岛开始从苦苦钻研字句转到了钻研整首诗。

若是将整首诗都琢磨出来就不会无佳篇了。

不过看到旁人也有此问题,他反倒是没那般慌张了。

【到了晏殊、欧阳修、苏轼,他们学识极高,填这些词应该是简简单单手到擒来,但是“然皆句读不葺之诗尔”就是一些不加修饰不管平仄的诗罢了,而且还“往往不协音律”,她认为也不算好。】

公元1042年,庆历二年。

被夸赞学识极高,欧阳修已经毫无反应。

这段时间他已经被各路人奉承得不欲再听了。

他记得李清照曾说苏轼的词就是长短不一的诗,所以他早就猜到自己的词在这李清照眼中想来也是一样,然而他却没想到竟还被写成了一篇文章。

欧阳修也不怎么在意,毕竟他如今在朝中的地位非一般人所能撼动的,但如此被说,自然也高兴不到哪儿去。

【而王安石、曾巩,他们“文章似西汉”,古文写得特别好,但是要是让他们写词,“则人必绝倒,不可读也。”】

曾巩一时不知该喜还是忧,如今得了“唐宋八大家”之一的名头,他算是在欧阳修座下出了名。

但最近忙着做事,创作之事却是怠慢了不少。

如今听到李清照夸他古文写得好,他自然也是欣喜的,但批他写词,那也不必。

哪有那般夸张?

心中问出这话后,曾巩却也不得不承认自己的词不如老师他们。

连老师他们都被说不好,他的词作哪里算得上好?

【说了这么多,李清照才摆出自己的观点,“乃知词别是一家,知之者少。”词有词的特点,别和诗、文混在一起。】

公元1099年,元符二年。

苏轼觉得李清照说得也有一定的道理。

但他不认为自己就该被抨击,毕竟他“以诗为词”的初衷是为了提高词的地位,而实际上也做到了。

若世人都不承认词作,那词作怎么能永远延续下去呢?

不过李清照的话倒也提醒了他,或许他也应该注意一下音律之类。

【李清照觉得后来的晏几道、贺铸、秦观、黄庭坚,“始能知之”,他们写的词才算是有了那么点味道,但是也不算完美。】

鲁直文才不可挑,而少游更是有屈宋之才也。

苏轼忍不住感叹,这小姑娘的要求还有些高,也不知她能否真的将他们词句中的不足准确地找出来。

【“晏苦无铺叙”,晏几道的词少了点铺叙,“贺苦少典重”,贺铸的词用典不怎么样,“秦即专主情致,而少故实。”秦观的词情深一片,却少了点实际的东西,有点空有其表的意思。李清照觉得黄庭坚的词还可以,但是呢,“譬如良玉有瑕”,还是有点小缺点,所以也不算完美。】

同类小说推荐:

耽美作者主页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