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世上不是只有要为官入仕的人,不是只有追求仕途的人才能写诗作词。
而写诗作词也不是专门为了谁而作,写诗作词也不该只有确定的主题。
写得好那就是好诗好词,而怎么才算写得好,那便看个人的理解了。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在东篱旁边喝酒喝到了黄昏之后,袖子上似乎也沾染上了菊花的淡香味道。看到这句话我们能想起一个人,陶渊明。】
【陶渊明在古代就是那么受欢迎,文人们在忧愁的时候,就总是借他来纾解自己的愁绪,即便他们所愁根本不同。】
东晋。
陶渊明也发现了,这些后世的文人似乎有些神化自己的诗作了。
虽然这让他有些许的自豪,却又觉得不大合适。
不过自己的诗能排解他们的忧愁,也算是好事一件吧?
突然,陶渊明表情一滞,“有暗香盈袖”这句他大概知道出自何处了。
【按理说李清照写出这样的句子,至少此时应该是放松的,然而这里并不这么简单,“暗香盈袖”一句出自《庭中有奇树》“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
【《庭中有奇树》是《古诗十九首》中的一篇,讲的是庭中一棵树长得极好,于是女子从树上折下花枝想送给远方的亲人,结果因为太远,没人能帮忙将花送到,反而留了满袖花香。珍贵的不是这花,其实是思念之情。】
不识字的人听这些诗词都是云里雾里。
但是这种愁绪这种情他们却是听得懂的。
许多女子开始钦佩李清照,许多男子也开始羡慕拥有李清照的赵明诚。
她们确实能一心挂念着自己的丈夫,可能写出这般句子的却少之又少。
很多男子开始陷入纠结,因为他们希望自己的妻贤惠持家,对家中一心一意地付出,不要有其他的想法,可是他们又不得不承认,在他们的要求下做得很好的妻子,却不如花楼中的姑娘有趣,更别说与李清照这种只能远观不能亵玩的才女相比了。
公元744年,天宝三载。
江南玉真观。
李冶越看李清照的词心中越是激动。
谁不想成为像她那般为后世铭记的才女呢?
十多岁的李冶心中有着许多的想法。
最坚定的便是她一定要去追寻属于自己的人生,而且是尽快。
至少,她不该止步于这道观之中。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别说清秋不令人悲伤了,西风卷珠帘,帘中人比那菊花还要憔悴。】
【“销魂”一词由来已久,出自江淹《别赋》“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
【它的意思是当某种情绪达到一种几近极端的地步,从而导致魂魄离体,也可以写做“消魂”,是个形容词。】
公元1107年,大观元年。
赵明诚从一种无从说起的奇怪情绪中慢慢脱离出来。
这首词他从第一眼看到时就十分喜欢,为李清照的才华而倾倒。
而他更多注意的是这首词的本身,语意之工,非他能比。
他当然也能看出点其中所包含的李清照的感情,然而,也是到现在他才看清词中自己所忽略的李清照感情之充沛。
【然而,中华文化就是这么的博大精深,就这么一个词,不仅可以形容愁苦形容恐惧,还能形容与之相反的欢乐。】
【像表达愁苦的有苏轼《浣溪沙·桃李溪边驻画轮》中写的“水连芳草月连云,几时归去不销魂。”一句。】
公元1099年,元符二年。
那首词是苏轼在几年前写的,那时候他从杭州回京路过扬州时看到扬州美景写下的这首词。
这是一首写恋情的词,但其中又不只恋情,也不知那些后世之人读懂没有。
苏轼心中鲜少有这般纠结的时候,他既希望旁人能读得明白,又不希望自己那些牢骚心情被人轻易知晓。
【表达恐慌的有杜甫《入衡州》“销魂避飞镝,累足穿豺狼。”】
公元744年,天宝三载。
杜甫从未去过衡州,这首诗应是他之后的作品。
避飞镝,那想来应当时安史之乱时期写的。
可是……
杜甫觉得有些不大对劲。
根据幕中女子所言,在安史之乱那段时间他该是一直流连于北方,而后就去了成都。
难道是去成都时途径衡州?可那路线并不对。
如此一来,就是他将死之年的事情了。
杜甫叹息,死都无法看到战争结束,他的死一定是充满了遗憾的。
遗憾没能为国献力,遗憾自己未能再见大唐盛世。
【而表达欢乐的有蒲松龄《聊斋志异·西湖主》“明允公,能令我真个销魂否。”这个故事写的是一个叫陈明允的书生他可以分成两个人,一半在家中做一个好男人,另一半在仙境让美女作陪。】